第九章 開始修煉(2 / 2)

“這玩意還挺高級,不需要的時候沒有,一到需要的時候就挺積極。”

於屆忙不上大意,時間有限,隻有在太陽與地平線相觸到完全在地平線上消失這一段時間才可以修煉,時間異常緊迫。

半個時辰,於屆已在丹田裏聚集了大量的陰陽之氣,雖然太陽還未完全落下,但此時的於屆已經完全吸收不下陰陽之氣了,開始在身體中轉化為陰陽之力。

“誒!”於屆窺探著丹田中的陰陽之氣,發現這樣一黑一白的,很想地球上的太極圖!“如果把太極的運行方式套進陰陽之氣轉化陰陽之力的過程會怎樣?”

思慮至此,於屆也不再多想,他是個堅定的實幹型精神小夥。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是地球易學的基本概念,中華文明的瑰寶,

地球上的於屆對太極很感興趣,一直認為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等方麵的裏程碑。也了解一些太極的概念。

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的狀態。

“不對!這個概念有些熟悉,這是……這不正是靈氣化萬物麼?世間混沌未開,突生靈氣,漸漸衍化萬物生靈。”於屆沉思中突發奇想。

太極有許多種定義與解釋,一種就是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

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

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

這種觀點在兩漢較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太極。

細思極恐!於屆連忙運轉起身體中的陰陽之氣,把他們聚集分離成太極圖的樣式,隨後開始運轉轉化陰陽之力。

突然這幅太極陰陽圖在於屆的身體裏轉動了起來,他明顯可以感受到身體的陰陽之氣逐步喪失,多了一種等量同源的力量在身體內流動,可是喪失的陰陽之氣卻又在些許時候重新回來充斥全身。

於屆再仔細的感受一下身體內外變化,發現太極居然跟一個機器一樣運轉,把身體裏的陰陽之氣轉化為陰陽之力後,再把因為轉換陰陽之力所喪失的陰陽之氣自動向外吸收,填補回來。

“神奇!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是牛批!”於屆看著不需要自己操控運轉的太極陰陽裝置,不由得衷心感歎。

但這樣的運轉沒有維持過長的時間,因為太陽已經完全落下去了。

按照老頭傳入於屆腦海裏的介紹,隻有在日出日落時,陰陽之氣才是相等的,相稱的,在白天中,陽氣過重,在黑夜裏,陰氣過重,陰陽講究一個平等相稱,所以隻有這兩個時間段是可以修煉的。

而且根據老頭傳入的記憶講,世間萬物都是有一個相對應的物體,甚至一些概念也是相對的,如光和暗,善與惡,美與醜,正與邪,正像地球的愛因斯坦所言:“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

於屆看著已經不再吸收陰陽之氣的太極圖,發現它卻沒有停下來,依舊不知疲倦的轉動著,把身體裏的陰陽之氣全部轉化為陰陽之力,隻有那太極圖留下與安溪兒相和時的陰陽之氣,經久不停的轉動。

想起安溪兒,於屆便又感慨萬千,那絕美的容顏,完美的身材,最可惜的是在他們春宵一刻值千金時,於屆卻隻顧著吸收陰陽之氣了。

這簡直暴遣天物,如果下次再見,於屆已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疼愛疼愛安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