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搶救華夏黑豬一(1 / 2)

發完了東西,士兵們都放假了。

軍餉也提前發了。

楊凡本以為他們會去遵化城裏購物。

結果,一連三天,他們全在家裏呼呼大睡。這段時間的嚴酷訓練,把他們搞得身心俱疲。連和老婆打撲克的興致都沒有了。

楊凡第二天來到城堡外的守禦千戶所,所裏辦的養豬場視察。

畢竟能讓他們自給自足是最好的,能夠自己通過發展生產來滿足需求, 形成自我循環才是正道。

這次楊凡過來沒帶妻妾,就帶著湘怡姐妹跟著伺候。這一對雙生姊妹花,穿著筆挺的軍裝和長筒靴看著非常養眼。

這對姐妹花很得楊老爺歡心,連小娘皮都知道這是一直伺候老爺慣了的人,都給幾分麵子的。

她倆的軍裝外邊穿著楊凡賞賜的現代淺咖啡色的巴寶莉風衣,一件八萬塊。把兩個小美人的腰身勾勒的讓人轉不開眼睛。

她倆對能跟老爺出來非常開心。

興禾鐵廠出來的人,因為是楊凡的家奴, 她們很有優越感, 認為伺候老爺是她們獨有的權利,其他後來的哪裏有資格。

楊凡也是哭笑不得,這個時代就是這樣,豪門的家奴是窮苦百姓羨慕的對象。

這個養豬場規模很大,一共養了一萬五千頭二師兄。畢竟城堡裏住著兩萬人口呢。

楊凡看著水泥和青磚砌築的豬欄滿意的點點頭。

豬圈一排排非常整齊,水泥地麵,下水道通暢。

軍人的家屬也可以安排就業。

女人、老人每天喂豬,衝洗豬圈。

豬糞可以用來積肥。和堡子裏的公共廁所化糞池裏的糞便一起堆肥。

楊凡看了一會,忽然發現,怎麼所有二師兄都是黑色的。

身材都是短粗胖,個頭還不大。

“你們是特意挑選的豬種嗎,怎麼都是黑豬”

楊凡說完,發現現場充滿了詭異的氣氛,大家都驚訝的看著楊凡不說話。

湘怡看看四周,小心翼翼的說道:“老爺, 豬絕大多數不都是黑色的嗎。”

“啥!全是黑的,沒有白的嗎”楊凡吃了一驚。

看著湘怡姐妹迷茫的搖了搖頭,楊凡有些摸不著頭腦。

他在家就沒養過豬, 真不知道豬的情況,但記得從小見過的豬多數是白豬啊。

楊凡知道這裏邊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情況。視察完了楊凡回到自己位於土樓廣場上的三層小樓的辦公室。

楊凡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查中國黑豬的事情。

楊凡在百度中輸入中國黑豬,點擊搜索,很快就有了結果。

搜索顯示的內容讓楊凡大吃一驚。

華夏馴養豬作為家畜至少已經有五千餘年。

而華夏人馴化的本土豬實打實的幾乎都是“黑豬”,隻有很少一部分是“花豬”,花豬的比例低於百分之十。華夏豬都是體形短粗。

華夏五千年都沒有純白色的長條豬。

文章說,很多80後應該還能回憶起來小時候鄉下養豬的場景,那時候幾乎養殖的都是黑色的本土豬。

而90後的人去回憶養豬的場景,大多已經是白色的豬了。

華夏人對豬毛色的認知,明顯產生巨大變化,這短短幾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能讓“黑豬”都變成了“白豬”。

楊凡皺眉,他是00後,就沒有見過黑豬。

他心裏有些不安,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家畜也是屬於農業範疇,關係著百姓的餐桌。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

這可不是什麼小事情。

一個觸目驚心的標題, 看的楊凡膽戰心驚。

黑豬在“黑白”大戰中完敗。華夏本土豬已經在滅絕的邊緣。將成為華夏本土蜜蜂滅絕後的第二個滅絕物種。

目前可知的, 就有八種營養價值和香味極佳的華夏黑豬品種已經被科學界確認滅絕。

楊凡心裏一陣難受,這些年我們為了發展經濟,失去了太多珍貴的東西。

他還記得當初在網上,瀏覽到華夏蜜蜂大部分滅絕時的心情。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馴化蜜蜂的國家之一,在現代中蜂卻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平時大家看到的蜜蜂,大多是意大利蜜蜂。”

“田間地頭,那些飛入我們視線的蜜蜂,幾乎不可能是土生土長的野生中蜂。”

華夏是世界上較早馴化蜜蜂的國家之一,“蜜”甚至出現在甲骨文裏。

但在現代,華夏本土蜂卻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在四川地區,中蜂可以躲進山林,而在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沒法躲進山林的中蜂很難越冬,大批死亡。

“幸好,密雲水庫附近的山林,隔絕了意蜂的侵襲,給中蜂提供了一小塊世外桃源。”

據說目前隻有在特殊的保護區才有中蜂,在自然環境中已經事實上滅絕。

他繼續瀏覽下去,看看本土豬是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的,他在大明這段時間,曾經驚訝於黑豬肉的好吃,一家做紅燒肉,整個村子都能聞到香味。相比之下,現代白豬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