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明天換到第三卷。】
或許朱元璋就是看中了夏原吉這個人,朱元璋和其他皇帝最大的區別,那便是他對自己兒子和孫子不設絲毫的防備。
而且朱元璋身邊也沒有多少可相信親近的大臣,他看重的都安排給了兒子和孫子。
開國時期的劉伯溫,李善長,徐達他們,這些時常跟隨在朱元璋身邊出謀劃策,
自胡惟庸案後,他並沒有倚重的大臣,都是皇權一手抓。
最近一年反而好多了,之前能夠勸慰陛下的是發妻馬皇後,太子殿下有時也勸不住。
但這兩年有一個人能勸住,那就是長孫朱雄英,這也是翰林院大臣和六部認可的事實。
兒孫都在的朱元璋,到現在反而變成了沒那麼重戾氣的皇帝。
今日早朝上,當朱元璋提出關於農學院,民技院,漢明軍校,國稅寺和城管寺這些時,群臣並不敢提出意見,也沒反對和質疑。
他們確實看到了皇長孫做這些後得到的效果。雖然身為大臣,但他們連其中的過程都沒有資格去知道,因為這些根本與他們無關。
洪武的文臣地位不如武將,自楊靖和詹徽死後,文臣大多數隻有服從,除非實在不信的才敢質疑,畢竟現在的文臣還有骨氣。
其他的,他們從來不會去質疑。
尤其是朱元璋說出來的話。
誰敢質疑,莫不是最近這段時間脖子癢了,看陛下少了戾氣,就以為陛下手中的刀生鏽了。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眾文臣沒有什麼理由質疑。
農學院,百姓們的農學社,一起交流種地遇到的問題。
民技院,都是些民間工匠,這幾日還發現了許多的礦。
國稅寺收的銀子多了,他們官員的俸祿也漲了不少,日子至少過得十分滋潤了。
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沿海抓到的倭寇,都是漢明軍官學校的水師分校新軍做的,誰敢說本事不行?
凡是資格老的官員,都記得那年朱元璋要廢丞相,官員死奏。
官員在奉天殿被兩箭射瘸雙腿,隨後朱元璋讓人拖下去命禦醫救治。
這次沒有誰反對,即便是最有骨氣的禦史,也不敢在朱元璋宣布事情的時候去指手畫腳。
如今禦史能搞的事情,就是指責陛下吃飯呼嚕,不稱朕愛稱咱,有時候想請唱戲的進宮唱出戲,被那個周禦史給懟回去的。
這種事朱元璋不會過多強。
些禦史不涉及朱元璋原則和逆鱗的提問題,都會聽勸,畢竟禦史就是朱元璋搞得,他不會傻到在自己小毛病上打自己臉。
如果開了口子,禦史就震懾不住百官了。
但關於朝政,禦史也是見好就收。
在六部旁邊,修建農學院,民技院和城管寺這些後,朱元璋告天下的詔書早就在洪武二十五年末告訴天下。
但今天他又重新說一遍,就是為了做個鋪墊。
“咱給大家重複個事,農事就是一國之根本,咱大孫做的好啊,給咱把農官集合到一起,琢磨一畝地種出三畝地的大米。怎樣讓蔬菜更多更肥,怎樣讓百姓不餓肚子,好事。”
“那個民技官今年大家也看到有考試進來的,打鐵的,尋礦的,還有會煉丹的,木匠,燒石灰,賣木炭,製鹽的都有,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國稅寺?收商稅,攤丁入畝,士紳納糧,咱還給你們漲了俸祿,都別感謝咱,去感謝咱大孫子。
城管寺也不錯,往日夏天,牛糞雞糞,咱好幾次微服私訪,走著走著,靴子底就沾了一塊兒,氣人不。”
接著也有官員開始說起來。
那就是翰林院的劉三吾,他早就準備好和朱元璋唱雙簧了。
“最厲害的,還是這幾個設立的新衙門,這裏麵所有的相關規章及任職要求和俸祿,民技官的考題,都是他自己做出來的。
凡是朝中的許多事,要擬規章製度是什麼的,都是許多同僚一起,也就是人很多。
最後便是送到陛下這裏,在進行小規模推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幾乎是虞王殿下一人幹了十幾個人做的事,但虞王的出發點都是為朝廷為百姓的法子。”
朱元璋道:“咱大孫辦了這麼多的事情,咋不見你們誇誇,你們都表示表示。”
眾官員都臉帶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