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佛經裏說的色是指什麼,空又是指的什麼嗎?”石原樟沒有直接就問題進行回答,而是拿出來作為問題朝大家問了過去。
目的很簡單,引導聽眾們思考,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記憶的更深刻,理解的更徹底。
方式就類似老師講課。
而他現在的身份, 就是這群聽眾在佛學方麵的老師,要教導‘學生’們理解佛經上的內容。
“主持,色是不是指的我們大家眼中所見之物?”一個男信眾舉手回答道。
“那空呢?”石原樟繼續追問。
“抱歉,我不知道。”男人搖了搖頭。
“那有其他人知道嗎?”石原樟再問。
大家都搖起了腦袋,可以說空這個問題,是很多佛徒們都不太能理解的概念。
“那大家現在看我的手, 它現在是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拿?”石原樟點點頭, 伸出了自己的手, 展示給眾人觀看。眾人點頭。
“那現在呢?”石原樟拿起了放在金缽旁的木槌。
“有木槌。”眾人稀稀拉拉的回答道。
“那麼相比起我把木槌拿起來之前,狀態是不是發生了改變?”石原樟問道。
“是。”眾人應喝。
“那我把現在的狀態命名為有,放下的狀態命名為空,這能理解吧?”
眾人繼續點頭,甚至有些腦子轉得快的人都已經明白石原樟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了。
“那麼以此類推,這種保持初始狀態,沒有附加事務和概念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空。”石原樟解答道。
眾人這才徹底的恍然大悟過來。
“但這隻是一般意義上的空,除此之外,空在概念上還有空間,世界的意思,以及更深層次的,超脫一切認知存在,起源和終極的意思在裏麵,現在你們明白空是什麼了吧?”石原樟再次詢問道。
“主持,你說的起源和終極是指什麼?”有個比較喜歡刨根問底的信眾追問道。
“顧名思義,就是世界誕生之前和結束之後, 萬事萬物都寂滅消失不複存在,無法形容, 無法理解,無法感知的特殊狀態。”石原樟回答道。
“原來如此,那色是不是也有很多重的意思?”那個信眾了然,跟著繼續詢問道。
“是的。”石原樟肯定道:“其中之一就像之前那位施主所說的那樣,是指我們眼中所見的東西,動物、植物、工業造物,乃至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本身,都可歸納為色。之外,可以引發我們的欲念的行為和思想,也是色,也就是說,欲念本身也是‘色’之一。再之後,所有我們所認知到的,理解的,可以被概括的知識、道德、常識也是色。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所見的,所追求的,所了解的,都是虛幻和不真實的, 是過眼雲煙般的存在, 沒必要過分的執著,要放開,這樣,當你能夠正確的認知到空的玄妙之後,那些原本你所追求的事物也會一一的出現在你身邊,隻是那個時候,你已經不在執著於他們的存在,這便是下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思想所在。”石原樟解答道。
“那主持,佛經裏的各種相又是什麼?”一名老居士舉手提問道。
“是認知。”石原樟回答道。
“比如現在,我在你眼中是個年輕的和尚,這就是一種認知,一種相,而所謂的終生相,就是你一生認知的集合,或者說常識,對世界的理解,而所謂的無眾生相就是要佛家修行者將心境提升到空,也就是變回我之前手沒拿起木槌時的初始模樣,因為隻有你的本心回到了初生階段,才能排除一切偏見和外在影響,從本質上認知一個人和事務的作用、對錯、好壞,並由此生出種種心境變化。”石原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