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礪劍繁華》已上傳(1 / 2)

伯尼斯的預言變成了事實。

在宜坪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大秦集團位於宜坪和赤源兩個城市的兩座百萬噸級rx裝置同時試車成功,當年即達到了設計的產能要求。兩年後,中油和石化兩家大型國企麾下的四座百萬噸級rx裝置先後投產,再加上一些規模略小的rx項目的建成,中國基本實現了rx產品的自給自足,幾年前在中國市場上幾乎占據著壟斷地位的德國沃倫集團和日本新塚化工不得不黯然離場。

在奪回rx產品市場的同時,中國的材料企業並沒有忽視其他市場上的競爭。2005年春季,國家材料產業促進中心提出了名為“中國材料2025”的一個宏大發展計劃,提出用20年時間完成國民經濟所需要的主要材料的全部國產化,並在若幹新材料領域取得國際領先地位。

秦海、宋洪軒領導著大秦集團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場國際材料產業高峰的爭奪戰,憑借著以安河材料學院為主導的強大的科研團隊,以及來自於鋼鐵、汽車、化工等項目的巨額利潤,無數的新材料成果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讓國際同行都感到目不暇接。產學研一體化的體係,使新技術從實驗室到工廠的轉換速度大為提高,往往是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剛剛發出,對應產品的工業化生產便已經啟動。

寧靜的團隊在實現了幹冰溫區超導材料的突破之後,再接再厲,又把超導的臨界溫度提高到了攝氏零度以上,基本上掃除了超導應用的障礙。用超導材料建立的全國輸電網能夠把西部廉價的水電、風電以幾乎無損耗的方式送往東部;基於超導技術的磁懸浮鐵路已經形成了幾縱幾橫的格局,正在改變著中國的交通麵貌;至於超導電磁彈射技術,也早就成為現實。正裝備在中國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之上。

秦珊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化工過程專家,主持設計了千萬噸級煉油裝置、百萬噸大型乙烯成套裝置、百萬噸級pta裝置、大型煤化工裝置等一係列重大化工裝備,為化工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夏揚傑和於利鴻的團隊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了碳纖維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金塘化工的碳纖維技術終於衝到了國際最前沿,所生產的碳纖維產品無論是拉伸強度還是拉伸模量。都不亞於國外同行的水平,而價格方麵更具有特別的優勢。大量的碳纖維產品被應用於國防、工業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大型飛機、汽車、運動器材等等地方處處可見碳纖維的影子。

張婭婷的實驗室在敏感材料應用方麵闖出了一條新路,琳琅滿目的熱敏材料、光敏材料、氣敏材料等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傳感器,使各種工業裝備具有了觸覺、視覺、嗅覺。用可燃氣體氣敏陶瓷製作的防泄漏報警器,能夠在燃氣泄漏的一刹那就發出警報,避免損失;用二氧化鋯作為主要成分製造的氧敏傳感器,能夠識別出汽車發動機裏氧氣的濃度,從而達到供氣量的最優調節。

繼超級電容之後。材料學院又推出了另外一種新能源材料絡合物儲氫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吸附大量的氫氣,在儲氫密度、充放可逆性、充放速率和可循環使用壽命等方麵都達到了商用化的要求。大秦集團的汽車部門迅速將這種技術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開發,所生產出來的氫燃料汽車在行駛時排放的尾氣隻有水蒸汽,困擾各大都市的汽車尾氣汙染問題從此成為曆史。

上述這些,其實隻不過是少數的幾個例子而已。大秦集團在材料產業全線出擊,產品線覆蓋了金屬、高分子、無機及功能材料等各個領域。在玻璃材料方麵,有微晶玻璃、光學功能玻璃、電磁功能玻璃、玻璃纖維等新產品;陶瓷材料方麵,有電容器陶瓷、壓電陶瓷、磁性陶瓷、光學陶瓷、導電陶瓷、半導體陶瓷等等;鋼鐵材料方麵。船用厚板、車用薄板、低溫鋼、耐熱鋼、超高強度鋼等應有盡有;至於功能材料,那更是數不勝數。諸如電性功能材料、敏感材料、超導材料、磁性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智能材料、化學功能材料、生物醫學功能材料、光學功能材料等等,幾乎每一項都能夠獨立支撐起一家特大型企業。

大秦集團的崛起像是一個來自於東方的神話,讓全球材料產業都為之感到震驚。所有的國際材料巨頭都知道,中國的大秦集團是一家有著強大實力和堅定意誌的企業,但凡它想進入的領域,就沒有誰能夠阻止。一旦它開始發力。那麼競爭者的最佳選擇就是退避三舍,否則必然會陷入慘敗而不能自拔。

集團的業務規模變得越來越龐大,逐漸分離成了若幹個業務模塊,每個模塊最起碼也有上千億元的資產和同樣規模的產值。宋洪軒、寧默、田如芝、王曉晨等人分別擔任了各個業務模塊的負責人,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知名企業家。在海外。陳鴻程和王哲奕分管著歐洲和美洲兩大市場的開拓,在各種無形的刀光劍影中進退自如。此外,還有若幹個其他的團隊在亞洲、非洲等地培育著新興的市場,為集團拓展著業務的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