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變臉(1 / 2)

臨京府玄武區祝橋大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張記修車鋪"就開在路南的16號門臉房,16號是一幢2層的臨街商鋪,因為16號院最開始,並不是為開買賣而設計的。所以現在它臨街的門臉隻有不到10米寬,而進深則長達18米。

張家祖上是天機府人,在大災變之前,統治天機府的天機派,就以善於製造機關傀儡和機關獸著稱,大災變以後,天機府的支柱產業就是機械製造業。藍星幾家著名汽車廠的總部都在天機府。

"張記修車鋪"的創始人張先勇,在著名的飛馬汽車廠當過10多年的汽車維修工。120年前汽車剛剛發明,汽車產業剛起步的時期,飛馬牌汽車賣到藍星的那個府。飛馬廠就得建立一個售後維修部。因為就算汽車的質量再好,也不可能永遠沒有故障。

就像所有的駐外機構一樣,外派人員最終都會抱團尋找各種機會中飽私囊。駐外售後維修部的費用連年增加,到最後連家大業大的飛馬廠,都有些不堪重負了。

100年前飛馬廠第2代廠長接手生意後,第一件事就是,拍賣了所有的駐外售後維修部。老張家祖上隻是個維修工,當然買不起維修部。不過他當了10來年的駐外修理工,那些年也分到了不少好處。

因為2代目大少爺不願意再接收,那些貪了廠裏太多錢的駐外人員。張家老祖又已經結婚生子了,在無奈之下,他隻好留在臨京府開枝散葉,還買了這幢現在開汽車修理部的房子居住。

張家老祖因為有老婆孩子要養,不能坐吃山空。隻好繼續給以前的駐外維修部主任,現在的汽修廠老板打工。

到了張家的二代目,初級書院畢業的時候。汽車已經逐漸在藍星普及了,可修車的手藝卻不是人人都會的。看著以前的主任,現在的老板。每年賺那麼多錢,張先勇決定自己單幹。

真到準備自己單幹的時候的,張先勇一算賬,發現自己還真開不起一家汽車修理廠。在飛馬廠工作的時候有雖然外快收入高,可是攢的錢結婚買房子也就花的差不多了。

後來給主任打工就是掙一點死工資,也就將將夠家裏的開銷,連錢都攢不下幾個。無奈之下張先勇隻好把自家的北牆拆了,改成門臉。忙活了2個月後"張記修車鋪"終於算是開業了。

張先勇一輩子和汽車打交道,別說修車,就是拿榔頭敲,他都能攢出一輛汽車來。自己單幹後生意好的不得了,因為開汽車修理部掏空了家底,張先勇急於賺錢,不想放手每一單生意。

因為經常沒日沒夜的加班趕工,在"張記修車鋪"開業的第3年冬天,張先勇在又一個通宵修車的早上,一頭栽倒在地溝裏,人還沒到醫院,就咽了氣。

張家老祖人沒的太快了,張家二代目才和他學了3年修車,汽車一般的小毛病還能應付,可遇到稍微疑難點的問題,他就抓瞎了。

失去了老師傅張先勇"張記修車鋪"的生意立馬一落千丈,從以前的門庭若市,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到現在門可羅雀,幾天都接不到一單生意。

好在張先勇以前帶過2個徒弟,看在師傅傳給自己手藝的份上,不忍心看著師傅的老婆兒子餓死,經常給他家介紹點換機油之類的小活,才勉強維持了一家人的溫飽。

瑞德站在修車鋪的門口,瞄著裏麵的情況,隻見那條3米長1米2寬的地溝裏,有2個20出頭的年輕人在給一輛5成新的飛馬305型車換機油,地溝邊上的水泥地麵上,滿是斑駁的黑色印記。

修車鋪西牆根,堆放著一些半新不舊的輪胎,東牆邊的貨架上,則擺放著一些機油,汽車配件等貨物。南麵正牆最明顯的位置上,掛了一張醒目的12寸照片。上麵是一個灰白頭發帶眼睛的中年人,和一個年輕小夥子的合影。

瑞德仔細的回憶了一下李明遠介紹的情況,那個帶眼睛的中年人就是汽車的發明人,飛馬汽車廠的創始人張道陵。他旁邊那個年輕的小眼睛塌鼻子薄嘴唇的小夥子,就是張家老祖張先勇。

在這張作為鎮店之寶照片的上邊,掛著一個玻璃的鏡框,鏡框裏麵是一張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培訓證書。這是一張汽車發明人張道陵親筆簽名頒發的維修技師證書,上麵的編號是10021號。在12寸照片的邊上還有一些天機府汽車維修行業公會會員證之類的證書,和一些曆代繼承人不同時期的老照片。一切都說明了這是一家傳承了百年的老店。

看著那2個小夥子換完了機油,瑞德才邁步走進了"張記修車鋪"。學著李明遠那略微高亢的聲音問道:"有人在嗎,我是李明遠啊。"

張家老三張晟海,初級書院畢業因為成績太差沒考上高級書院,隻好早早回家學修車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