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燈被撤除。
僅僅依靠自然光的情況下。
工人的產量還在上升。
這就讓人非常的費解。
與管理學上的理論發生嚴重衝突。
好的環境,產量是應該上升,無須質疑。
否則也不會花大價錢建設更好的廠房。
但現在的問題是。
環境變差了,怎麼產量還上升呢?
不單單工廠老板對這個結果懵逼。
在車間內的教授與專家也懵逼。
為什麼,憑什麼?咋搞的想不明白。
隨後。
教授專家等人,又在車間內來回折騰台燈。
無論是變亮還是變暗。
相比較之前,生產效率確實是一直上升的。
最後有教授發現。
無論你是調不調燈的亮度,還是轉變燈的角度。
或者你幹脆摸一下燈。
都能讓工人生產效率提升。
哎呀我去,這特麼變成神燈了!
實驗陷入了停頓,研究陷入了泥潭當中。
單純的從數量關係上找管理學的規律,進入一條死胡同。
後來。
這些教授就找了一個高人。
一個心理學教授。
試圖從管理學框架中走出來,讓別的學科來解釋解釋這件事情。
這個心理學教授聽完這個實驗後。
直接說了一句特別精髓的話:這事和燈沒有任何關係。主要是人的心理狀態。
在此之前。
搞管理的人,從來不關心工人的心理狀態。
所有的管理者都是滿腦子的標準生產流程,質量,考核,業績。
也就是現在柳條,王明珠等人的狀態。
根本沒想到過被管理者,也就是工人,是一個人啊!
這些工人都是有心理需求的。
這個心理教授指出:這事跟燈沒關係,跟數字公式更沒關係。
就是一個心裏需求。
現在回想霍桑工廠整個實驗,就會發現:
這些工廠裏的工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默默無聞的度過了青春。
他們像螞蟻一樣每天工作。
沒人在乎他們的喜怒哀愁。
沒人關心他們的生老病死。
所以,這些工人感受到生活很無趣,很無聊,很無望。
接著便是狀態下降,業績下降。
現在突然有一天來了一群專家教授,穿西裝打領帶,拿照相機記錄板。
要寫工人的名字,要記錄他的工號。
還要拍一張照片,要研究他的工作,關注他的業績。
更揚言,這項實驗會被寫入書本中。
所以,這些工人就感覺自己被關注了,被關心了。
自己的生活有意義了,自己的付出有價值了。
這種意義感和價值感點亮了他們的熱情。
於是,這些工人的生產效率就上升了。
心理學教授大膽假設:隻要工人麵前站著一個教授專家,效率馬上就上去。
進一步假設:根本不需要專家,隻要找幾個混混,穿西裝紮領帶,掛上工牌,上麵寫上“XX大學教授”
往那一站,業績就能上升。
最後工廠搞了一個小房間,裏麵站著幾個假扮專家教授的人。
讓全工廠的工人都輪流進入房間工作。
神奇的現象發生了。
隻要進入這個房間,工人的生產效率就開始上升。
出了房間,生產效率就下降。
所以,霍桑實驗給管理學一個重要提醒:“人的精神狀態才是管理的關鍵變量。”
真正的業績輸出,來自人的精神狀態的改善。
那麼怎麼去改善呢?
這就需要管理者的關心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