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皇城被圍(1 / 2)

懋王見李競肯誓死追隨,心中大定,有五營軍這支隊伍作為後盾,自己與皇兄究竟鹿死誰手,還未嚐可知。

如今司弘毅已經奔赴康川穀去調兵,那不日司寇勳就會率軍馳援京師。從康川穀至京都,這一路之上各地方州郡還都有駐軍。以司寇勳在朝中軍中的號召力,手握聖旨,以進京勤王救聖駕的名義,那想來響應之人不在少數。

如今時間拖延得越久對自己越不利,必須馬上帶兵入京,控製住京城四門,然後加速攻打皇城。隻要拿下皇城,把皇兄拿捏在手中,那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讓皇兄“傳位”給自己。

到那時,司寇勳便已經失去了帶兵進京的正當理由,自己可以用司寇勳擁兵造反謀逆的罪名進行討伐。

心中謀定了行事方略,便令李競馬上點兵,以駐京換防的名義入京。

其實懋王在麻兒山軍營調兵之時,皇城之內的元熙皇帝也同樣進行著皇城與京都的駐防調度。

由駱千裏奉聖旨去了京都兵馬司,京都兵馬司如今的指揮使是李煥之,武舉殿試榜眼出身。此人為人方正,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隻曉得食君俸祿而當忠君之事,妥妥的忠君保皇派。

如今得聖旨要求其率兵馬司兵馬與禦林軍密切配合,堅守皇城。

李煥之是個認死理的人,既然聖上有旨要自己守護皇城,那自己便一心一意守好皇城,其它的不想也不問,也毋需多想,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便好。

俗話說兵貴神速,不過半個時辰,懋王率五營軍便已經接管了京城防衛。京城四門又被重新封閉,沒有懋王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進出。

同時懋王又親自去了趟大理寺天牢,親自提審了大戎王子卓格。懋王單獨審了卓格王子小半個時辰,至於兩人究竟談了什麼,不得而知。但談話結束後懋王把人犯提走了,說是當今聖上要親審。

大理寺的一幹官吏自然無人敢攔,由著懋王押著卓格王子離去。

半個時辰後,七八騎快馬由西門出城,當先一匹馬上所乘之人正是卓格王子,而後麵幾騎,一騎所乘之人正是大戎的國師,而另幾騎上正是卓格王子的貼身護衛。

明明是大理寺的階下之囚,此時卻被人明目仗膽的放離寧西城。不消說自然是懋王的手筆,懋王這麼做自然有他的算計。

康川穀的康川軍隻有一萬五千人,雖是韓國最精銳的軍隊,但畢竟人數不占優勢。這些年之所以能把康川穀守得固若金湯,全是占著康川穀的地利優勢。康川穀地勢易守難改,想要強攻恐怕就是付出十倍兵力的犧牲,也不見得能攻克,所以這些年大戎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如果司弘毅真的是去調集康川軍的話,那康川穀留守的守軍必然銳減,一旦大戎來攻康川穀,司寇勳必會回兵去救康川穀,那京都之圍必然難以顧及。大戎軍隊把司寇勳拖在康川穀時間拖得越久對懋王越有利。禦林軍人數雖不少,但坐困皇城,糧草補給終有耗盡之時,到那時皇城必破。

隻要有大戎在西北拖住康川軍,讓司寇勳無暇分兵來救京都,那懋王的目的便達到了,這也是懋王放掉卓格王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