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電影世界的結局
二十一世紀, 隨著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溫習過去,無數曆史名人留下傳記,被後人反複揣摩, 拍攝出一部部傳記類的電影。
這些人物傳記裏, 最出名的有兩本作品, 一本是屬十九世紀末的傳記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 囊括了三位主要的人物, 德國的貝多芬、意大利的米開朗基羅、俄羅斯的托爾斯泰,可謂是聚集了眾多文藝界名人。
另一本人物傳記就簡單多了, 隻書寫了一個華人的故事,時間線不長, 主要是描寫1871年到1876年期間的故事, 與許多其他人的看法。
偏偏就是這本人物傳記,無人敢拍成電影, 大導演們生怕自己被歐洲文藝界拉黑。
注意了, 是歐洲文藝界, 不局限於某個國家, 早就有很多作家協會、美術協會發出警告:在沒有遇到合適的華裔演員之前,誰都不許為了賺錢而昧著良心碰這部作品。
一是難度太高了,找不到眾人心目中的主演。
二是傳記作品的背後牽扯甚廣。
創作者和涉及人員乃十九世紀末的文藝界人士,他們的後人大部分還活躍在二十一世紀的文藝界,形成了家族性的文化產業。
稍有不慎, 整個劇組吃官司都很正常, 網絡上不斷有人叫囂著要拍這部電影, 卻最後連聲音都沒有了的原因就是如此。
它有一個簡單的書名——《王秋傳》。
作者:(愛爾蘭)奧斯卡·王爾德。
“故事講述了一位名為王秋的華裔在歐洲旅行, 認識了英國人奧斯卡·王爾德, 因為喜愛文學作品,從而步入文藝界的經曆……”
這一次,文藝界的聚會地點在巴黎,歐洲作家們在低頭翻書,好奇地看向其他人。
很多外界不知名、但是在內部圈子裏姓氏響當當的文藝界人士就在這裏開會,針對《王秋傳》這部作品進行反複討論。
以道格拉斯為姓氏的文藝片導演說道:“他麵纏繃帶,不以真麵目示人,身著黑色西裝,早期以容貌被燒毀為理由,躲避了人們的視線,第一次正視露出真麵目,是在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但也有人說——”
羅曼·羅蘭的後人扯出一抹鋒銳的笑容,提供了自己家傳的第一手情報:“王秋先生與奧斯卡·王爾德同居先生的期間,奧斯卡·王爾德先生每日送花給對方,無可自拔地迷戀這個人的容貌,法國的維克多·雨果先生也見過他的容貌,所以願意跟王秋先生一起投資披薩店。”
此言一出,奧斯卡·王爾德的後人捂住臉,自己的先祖在傳記裏有多迷戀王秋,世人皆知,沒有人相信奧斯卡·王爾德是被冤枉的。
“針對此事,我要為雨果先祖表態,王秋先生出現的時候,雨果先祖年事已高,他與王秋先生是忘年交,絕對不愛同性,不要以訛傳訛。”
一位年輕的雨果小姐信誓旦旦說道。
現場許多文豪的後人,發出了唏噓聲,有一人假裝不經意間地說道:“聽說《雨果傳》裏,雨果先生晚年經常對著東方發呆,水墨畫裏有經常有一位東方人的人影?”
雨果小姐反駁:“畫朋友很正常!”
立馬就有人抖落:“哦,還貼身帶著王秋先生的照片,去世後要求一同……”
協會主席發出了咳嗽聲,打斷了後麵不禮貌的猜測,把話題調整回今天最重要的內容。
“諸位,請聽我一言,我們早已秘密修複了王秋先生的眾多彩色照片,還保存了十九世紀末曆史上第一卷‘短視頻’,如今ai換臉技術成熟,說明我們有機會拍攝《王秋傳》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