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和珅首創議罪銀(1 / 2)

看到這裏乾隆嘴角不禁微顫了幾下。心中憤怒不已。

他一把將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發泄著心中的暴怒之意。

“朕勤政愛民,功績卓越!朕登基之後,所思所想,皆為民!怎麼就說朕好大喜功了!?

……

實際上,僅僅靠貢品,並不能保證乾隆皇帝的日子過得足夠舒坦。

因為皇帝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俗話說,禮尚往來。

通過收受貢品的方式收藏民間珍寶,其過程雖然比一般收藏家輕鬆愉快,但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價。

更何況乾隆皇帝是一個愛麵子講排場的人,絕不會一味仗勢豪奪。

他的回賜除了一些虛銜外,主要是銀兩。

因為體恤收藏者的不易,也為了顯示皇帝的氣派,他回賜的數目,不但相當公道,有時甚至是過於豐厚。

這就需要大量的錢財。

除此之外,大至宮廷造辦處造辦各種玩意兒,內務府采辦各種物資,小到過年過節給妃子孩子們壓歲,無處不所需甚巨。

金山銀海中長大的乾隆皇帝本性慷慨,手筆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極,日常支出比康雍兩朝成倍增長。

然而如前所述,祖製規定,乾隆皇帝的個人開支不得加重百姓負擔。

所以這些費用的來源並非國庫必須由內務府自籌,而內務府的財源實在有限。

事實上,為了開辟財源,乾隆高價變賣,隻能攤派到各處織造,使乾隆皇帝大為生氣。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允許內務府對商人發放高利貸,出售部分特許商品的經營權,以牟取暴利。

但是由於缺乏理財高手,雖然擁有權錢交易的最大便利,內務府的收入還是增加得很慢。

晚年乾隆皇帝對財富的渴求越來越熾,也越來越感缺錢之苦。

事實上,和珅現象不過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產物。

如果在乾隆中青年時期,和珅絕無機會爬得這麼高。

當然,後來也不可能跌得這樣重。

晚年的乾隆被兩個矛盾所困擾:一個是大權獨攬的政治信條和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

一個是不斷泛濫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負擔的承諾。

議罪銀製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和珅策劃出來的。

……

“和珅策劃出來議罪銀。”

“議罪銀是由罰俸演化而來。

“罰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員幾個月至幾年的基本工資,是懲罰輕微過錯的常用手段。

“隨著乾隆中期施政愈苛執法趨嚴,皇帝覺得罰俸數額太少不足以警戒其心,又法外加罰所罰動輒上萬,改稱議罪銀。”

“皇帝的初衷,不過是想讓官員肉痛一下,並沒有想把它製度化為一項財源。”

“和珅當政後,馬上發現了議罪銀的妙處。”

“罰俸的決定權在吏部,款項由戶部承追,銀兩也交給國庫,過程公開透明。”

“而議罪銀並非國家定製,故可以繞開吏部戶部,由軍機處負責,不納入國家財政,而是歸入皇帝的小金庫,並且過程及數額都可以不公開。”

“因此,在和珅的建議下,皇帝批準將議罪銀製度化,並且將罰銀的範圍大大擴展,從財政虧空之類的重大錯誤到在奏折中寫錯幾個字,都可以一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