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後生一上來把廉頗打得有點蒙,廉頗沒想到第一條防線這麼不禁打,秦軍的戰鬥力讓他深感意外。
於是,他采取了本土作戰的最經典打法—拒不出戰,耗死你。
秦軍遠途作戰,無論是從老根據地關中平原調物資,還是從新消化的漢江平原調物資,糧草和兵力補給都比較困難。
廉頗看準了這一點,先是下令:擅自出戰者斬。然後,他沿著第二道防線依托丹水險阻,開始搞工程,大建防線。
第二條防線是長平之戰的關鍵之處。
於是,幾十萬趙軍一層一層地築壘防禦,廉頗工時不時地還要驗收工程質量,廉頗當烏龜,讓秦軍統帥感到很絕望。
就這樣,雙方在丹水展開了漫長的對峙。
時間一天天過去,趙軍的防禦工事越修越高,秦軍也越來越沉默,近百萬人對峙的長平戰場陷入了僵局。
……
王翦:“這算啥,我當年帶人圍趙國邯鄲的時候,整整打了兩年多!
唐玄宗李隆基:“我朝中張巡帶著五六千士兵就拖住了安史大軍十幾萬人,我不是也拖了兩年多!
文天祥:“比時間是吧,我就嗬嗬了,我大宋襄陽城被元軍攻打二十年後才陷落,甚至擊殺了蒙古大汗,二十年!整整二十年!兄弟!
宋徽宗:“那我走!
……
沉默的丹水兩岸,空氣中是可怕的寂靜,這種百萬級別的僵局,雙方漸漸都無法接受了。
因為不光秦國耗不起,趙國漸漸發現,他們也耗不起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整個國家就隻有兩種職業:農民、戰士。
這也就導致了整個國家的戰時資源動員能力極強,雖然路遠艱苦,補給線長,但還是能夠源源不斷地送上來。
趙國發現開始時耗死秦軍的想法,在戰爭開始後,其實已經行不通了。
秦國雖遠,但有著大量的水路可以占便宜,陸運的距離並不比趙國多走上多少。
別看趙國那邊是主場作戰但它的地形卻討不上主場的什麼便宜。
由於跨越太行山區的路不好走,很多都是羊腸小道,看起來短,其實這種穿越山脈往前線送糧食的消耗非常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趙國並不是一個產糧大國。它的國土麵積有一半還是在北邊的遊牧區。
雙方在幾十萬大軍的消耗下物資像熱鍋裏的雪一樣迅速消融。
趙國耗不起了,秦國此時的處境也是極其難受。
大軍已經僵在這兒了,如果撤軍就前功盡棄。
但由著仗這麼打下去,越來越多的人被動員到這場戰爭中,莊稼地就都荒了,來年吃什麼就成了很大的問題。
秦國想速戰,再這麼拖下去會越來越危險,速戰的關鍵點就是越來越穩重的廉頗。
……
始皇帝:“大軍交戰,糧草先行,一支沒有糧草的軍隊是沒有持久的戰鬥力的!
霍去病:“這就是我不願意打持久戰的原因,我更願意打閃電戰、奔襲戰!
明成祖朱棣:“糧草真是個大問題,朕屢次北伐蒙古,都是因為後勤問題,不得不半途而廢我要有漢武帝那個敗家子的家底我能把蒙古揍到姥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