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後,整個蜀漢諸葛亮可謂是大權在握,無人可擋。”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政治上,他推行廉政、製定律法。”

“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麵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

“通過他的努力,廉政成為整個蜀漢的標誌。”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

“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劉備在成都稱帝。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係坐大自強。”

“麵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諸葛亮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隻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麵。”

“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複強調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製使然也。”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製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

“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大有作為。”

“諸葛亮善於治軍。”

“在治軍方麵諸葛亮提出治軍以明、以信為本。”

“他用明確的道德要求和嚴格的法律規定讓軍隊形成了穩定的戰鬥力。”

“在治理軍隊時,諸葛亮認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因為諸葛亮的言出必行,蜀漢軍隊的戰鬥意誌堅不可摧。”

“此外,諸葛亮在經濟、發明、繪畫、書法、音樂等方麵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可謂是一個全才般的人物。”

“諸葛亮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催人奮進的一生。”

“他始終代表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代表著蜀國的光榮與夢想。”

“對他來說,皇位唾手可得,但他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生長在世家望族,又少年得誌,對於勞動人民談不上多少感情,但他愛民如子,安撫百姓。”

“對待李嚴這樣的政敵,他堅持走司法程序,僅僅把他免官為民,並且繼續任用李嚴的兒子。”

“對待外敵,諸葛亮領兵從不燒殺擄掠,隻消滅敵方軍隊,與百姓秋毫無犯。”

“在國力、兵力、運輸能力都遠遠不及魏國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並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曹真、張合等當世之名將在相鬥之中屢占上風。”

“不僅如此,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卻能夠在敵國境內,來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

“以蜀軍徒步之士卒讓曹魏飛馳之鐵騎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