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已經具備了收複河西地區的能力。

秦孝公開始完成自己與父親的願望。

而在第二次變法之前,秦國就已經開始了對魏國的戰爭。

秦孝公八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幹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

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裏,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占領少梁。

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但沒有攻克,占領上枳、安陵、山氏(今河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一年後,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的齊軍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占領魏國舊都安邑。

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以東修建崤山長城,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占領固陽。

也就是這一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

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並包圍固陽。

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與魏惠王在彤地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

但是這並沒有用,秦國與魏國的敵對關係早已沒辦法緩解。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

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采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

之後的秦國多次聯合其他國家攻打魏國,也多次戰勝。

秦孝公知道,破滅魏國隻是時間問題。

以如今他的身體狀態可能見不到這一幕的發生,但那一天終將到來。

回憶到此,秦孝公覺得自己一生最精彩之處在於他重用商鞅並且信任無比,始終如一,甚至可以說他幾乎把自己全部的權利都讓渡給了商鞅。

他為了強秦,甘願退到權力的二線,在國內的存在感甚至不如商鞅,甘願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後。

他也知道,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夠將內心的變法鴻篇轉換為手中的改革之劍,從而斬斷舊貴族的利益鏈條,將秦國之舊疾一掃而空。

在秦孝公心裏,秦國由弱轉強,甚至有希望一統天下,毫無疑問源自商鞅變法。

而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關鍵在於他無條件地支持。

在秦孝公看來,隻要能讓秦國強盛他什麼都可以犧牲,權力可以放,親情可以棄,名聲可以丟,他的強秦決心與誌向大過任何一位秦君。

秦孝公覺得自己偏執,偏執於對商鞅的支持,偏執於強秦之路。

秦孝公也覺得商鞅偏執,偏執於他的變法將秦國一改到底。

而他們兩位的偏執卻最終使得秦國脫胎換骨,由西陲的弱國一躍而成虎狼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