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字永曾,其父冉良在十二歲時,被羯族政權後趙的王族石虎收為養子,改名石瞻。”

“所以,當時冉閔的身份是石虎的養孫石閔。”

“《十六國春秋》記載,閔幼而果銳,虎撫之如孫。”

“公元334年,石虎繼位,此時石閔已經身長八尺,善謀,勇力絕人!\"

“石虎封石閔為建節將軍,修成侯!足見,石虎對於這個養孫的喜愛!\"

“起初,他的軍隊有如神助一般,一路殺出潼關,進逼洛川,多次擊退石虎派來的部隊!\"

“後來石虎派兒子燕王石斌為大都督,主掌平叛事務。”

“石閔在其部下任征虜將軍。

“公元349年,後趙軍在滎陽以東正麵出擊,殺死梁犢擊潰其部!\"

“此役之後,石閔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公元349年4月,石虎去世,少子石世繼位,石虎第九子石遵決意武力奪取皇權!\"

“他任命石閔為前鋒,奔襲都城,並許諾事成之後;以爾為太子!\"

“5月15日,他攻入鄴城,繼而自立為帝!\"

“石閔在此役之中,居功至偉被封為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權勢煊赫!身居高位,手握大權!\"

“同時開始提拔部下,樹立恩德,以至於引起了石遵和其他大臣的猜忌。”

\"一方麵是石遵對於冉閔的猜忌,另一方麵,石遵沒有履行承諾,而是立了自己的親兒子為太子。”

“於是,雙方的矛盾很快,便從暗流洶湧,變成了擺明車馬!\"

“石遵想一不做二不休,先把石閔除掉!\"

“沒想到知曉其意圖的三哥石鑒,將消息透露給了石閔!於是,石閔先發製人,拘殺石遵,然後立石鑒為帝!\"

“皇帝雖然換人了,但問題依舊存在,由於石閔的擁立之功,他被進封為武德王,權威更重!\"

“石鑒同樣非常忌憚石閔,於是,兩人也產生了矛盾。”

“一方麵,是軍閥式的政權內部,君臣關係很容易變成權力的零和博弈,也就是,不會出現雙贏,吃虧的一方和收益的一方加在一起,永遠等於零。\"

“進而形成你死我活的局麵,另一方麵,石閔雖然已經是徹頭徹尾的胡人,但因為他漢人的出身,一直得不到胡人的充分信任。”

“當這兩種問題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

“石鑒派人暗殺石閔,始終沒有得“手。”

“未免重蹈石遵的覆轍,他隻好把參與謀劃的親信全殺了,來了個死無對證!\"

“石閔當然明白是石鑒的手段隻是他暫時沒有發作。”

“但此時,他對石氏的忠誠的信任,已經越發淡漠,甚至發展成為對胡人的反感!”

“不久後,龍驤將軍孫伏都率領三千羯族死士,想要誘殺石閔。”

“石鑒接見了他們,大讚卿是功臣’!\"

“不料,孫伏都首戰失敗,石閔氣勢洶洶地闖入皇城!\"

“石鑒見狀趕緊賣,說孫伏都反,卿宜速討之’!\"

“石閔當然不客氣,直接帶兵殺了過去!並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