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爹,你真好!(1 / 2)

懷寧侯府正堂內。

彭克父子二人,在恭送走了傳旨官後,相顧無言。

“爹,還真被你中了。”

“這調職聖旨來的也太快了吧。”

“這一旬假期才第一呢。”

“我以為最起碼也會給一兩個月緩衝的時間呢。”

彭克心裏稍微有些淩亂。

太快了,甚至有一些急迫的味道,他前腳剛回京呢,這後腳就被洪武帝一腳踹到邊疆去了。

山海關。

這是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時,帶兵到此地,發現此地比古渝關更適合作為控扼之地。

因為此地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於是在此建立了山海關。

此關位於長城最東端,東與大海相交彙,北邊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往西北走則可以直插草原!

當年初建成時,是與開平相犄角,一起拱衛燕雲十六州的。

不過在洪武十八年,彭克自家老爹北伐打下了遼東都司。

洪武二十年,馮勝又帶著宿將們掀起了大會戰,打下了北平行都司,收服了幾個草原上的遊牧族後。

山海關就從外關,變成內關了。

在關外。

北邊一點的遼東都司,封有遼王守邊。

西邊進入草原的大寧都司則有寧王被封於大寧府,節製邊軍。

等到洪武二十三年,山海關第一階段建成之後,發揮的用處,卻從原本的抵禦外敵,變成了負責給燕、寧、遼三王提供支援了。

外頭有這三位抵禦呢,不攻破這三位塞王的防線,北蠻打不到山海關。

不隻是山海關。

整條長城,現在除了代王宣德府那一片,還有陝西慶王那一片,還屬於邊疆地區,直麵抵禦北蠻。

燕雲以北這一塊漫長的長城防線,都已經成了內關,是大明軍隊深入草原的後盾支撐點,而不是防禦點了。

長城之外的一大批土地,早都已經在洪武年的多次北伐中,成為了大明的一個個都司。

例如寧王所在的大寧都指揮使司,就是在長城的喜峰口外,背靠長城,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轄地囊括了整個北平行高官城之外方圓數十萬平方公裏!

明初的長城防線,進攻性質是大於防禦性質的。

北蠻根本不可能打到長城邊上,隻能被開平、大寧、遼東等封於長城之外的都司不斷襲擾。

長城的作用,更多是給長城外的各都司提供戰爭支持的。

不過從洪武二十年之後,洪武帝就暫時消了繼續北伐的心,再沒有掀起超過三萬人的大戰了,隻有少數的北蠻擾邊的局部戰役發生。

倒不是洪武帝不想和北蠻打了。

主要是洪武二十年後,墨院提出了鐵路逐步蠶食的戰略,而且有多種新裝備都已經研發出來了。

大明的邊軍需要一次大麵積的換裝,然後再一鼓作氣征服草原。

這才有了最近八年的休養生息。

八年間,邊軍的大部分裝備都更換了。

原本使用的洪武二十年製式燧發槍,已經逐步在換成二十五年製的定裝後膛槍。

幾個機械衛,也在組建,大量蒸汽戰車,從大同、大名、廣平等大明軍工大府陸續製造出來,開往邊軍。

第一批裝甲列車已經被生產了出來,就等鐵路鋪上,便可馳騁草原。

一切準備都已經就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