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二章 燕王不悲不喜(1 / 2)

北平,燕王府。

就在晉王收到了來自五軍都督府的軍函時。

遠在北平的燕王,同樣也收到了軍函。

內容和晉王的大同小異,無非也是告知他整軍備戰,來年北伐。

不過比起晉王的大動作,燕王這邊隻是一支偏師,需要調動的軍隊並不多,就兩萬多人。

士卒們,倒都是老練的老邊軍了,不過將領們,卻大部分都是最近三年才被調到北平都司的年輕將領。

這也是洪武帝打的好算盤之一。

借助這次北伐,為國朝篩選一些優秀的年輕將領。

不隻是燕王這邊,晉王那邊也有一大批年輕的將校補充,在過去幾年間被陸續調到了大同、宣府至北平一帶的邊防軍中,充任中級將領。

屆時,這批年輕將領們,都會參與到這次收複河套的大戰役之中。

如若有優秀的將領,自然就會脫穎而出,得到中樞的提拔和栽培,調回內陸升職。

這也是洪武帝在教太孫,如何保持中央的戰力。

先將中央軍校優秀的畢業生丟去邊軍鍛煉幾年,然後鍛煉成才了,再調回內陸培養幾年,如此一個合格的高級將領就能培養出來了。

而九邊,隻是一個幫中樞培養優秀將領的孵化地而已!

中央的軍備,本就因為有墨院在,武器啥的都是緊著最先進的先用。

再配上這些沙場上打過滾的精英將領。

中央就能夠一直保持著對塞王的優勢!

洪武帝並不是看不出來,塞王們對太孫的威脅很大,特別是老四燕王。

不然他也不會安排晉王去製衡燕王。

可他的心理很矛盾。

他真的不想削藩,也不想將宗室子孫當豬養,還是塞王鎮邊疆的製度最適合大明!

但是帝王不可能容忍有任何讓皇位不穩定的風險存在!

所以他一直也在為太孫登基後,有可能出現的諸王反叛做著防備。

北伐,也是為了將塞王們繼續往外移封,移到更遠的漠北。

到了漠北,這些塞王們沒有中央的支持,可就很難站穩腳跟了,更別提反了。

至少一兩百年內,鎮守漠北的塞王都得賓服中央,靠中央的支持,才能守住自己的漠北封國。

如此一來,宗室出鎮邊疆,保衛中原的安全。

嶺北行省的遊牧民族不但再也沒法威脅到大明腹地,反而要時刻麵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有這些塞王為朝廷擋在外頭,大明的江山也穩了。

漠北的諸王精力都得放在抵禦更北邊敵人上,也不用擔心出現什麼諸侯造反的事情。

此乃最為萬全,也是對大明最好的一策。

削藩雖易,但是藩削掉了,嶺北的北蠻就需要皇帝自己頂上了。

而且想要拓土也會變得很困難,畢竟漠北太遠,政令難通。

要是封個類似西域都護府,軍政一把抓的漠北都護府,派遣漠北都督去管,那和分封塞王有啥區別?

塞王至少還是自家人,都姓朱。

臣子可就不姓朱了!

就算這種漠北都督可以三五年換一任,但是中央一旦式微了,恐怕漠北立馬就會丟土了,亦如當年的大唐。

但是封鎮諸王建封國的話,就算中央式微了,甚至主脈都被顛覆了。

至少還能保證老朱家在外頭還有其他的國祚,大明還沒亡。

大不了漠北諸王大打一架,角逐出一個新帝,在漠北登基稱帝,再續大明唄。

於公於私,於國於朱家,這都是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