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玠是江西人,16歲時在老家讀書,因為與一個賣茶老人發生口角,推了對方一把,不料老人倒地身亡。餘玠隻能逃亡到湖北,隱居農村。目睹南宋垂危,深感匹夫有責,快30歲時,決心投軍報國,從此踏上了與蒙軍血戰的第一線。

他文武雙全,在淮東轉戰8年,屢立戰功,鮮見敗績,躋身於當時抗擊蒙軍的名將之列。

皇帝宋理宗也看上他了,認為這是一個帥才,於是讓他去了四川。當時四川情勢危急,全川州郡十之八九已入蒙軍鐵蹄。

餘玠臨危受命,辭行前向皇帝發下誓言:“願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還之朝廷。”他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政治家,入川後,對外建立了山城防衛體係,對內整飭軍政、振興經濟,全川麵貌大為改觀,讓蒙古軍隊吃盡了苦頭。餘玠不僅能守,還能攻,將蒙軍一點一點地趕出四川。他的誓言,眼看就能實現了。

但關鍵時刻,餘玠卻被逼得自殺了。

他為什麼會被逼的自殺呢?

宋理宗是個沒有自信的皇帝。

餘玠在前線浴血苦戰的時候,一群小人在皇帝耳邊逼逼叨叨,說餘玠手握大權,要提防啊;又說餘玠不尊重皇上您啊,要不您試試,突然把他召回京城,他肯定不願意回來……

小人們不是不知道餘玠的重要性,但為什麼還這麼做?隻能說,餘玠的名氣太大了,業績太多了,他們嫉妒。還有一個原因,是錢。

餘玠治川,大刀闊斧,鐵麵無私,得罪了一個叫姚世安的人,姚世安正好結識當朝左丞相謝方叔的一個侄子,於是他使勁賄賂這個高幹子弟。有錢能使鬼推磨,這高幹子弟回京,又做通了謝方叔的工作,於是謝方叔利用職權,唆使一批早就對餘玠眼紅的官員,開始各種誣告。

誣告者,最擅長揣摩,而後狠辣一擊。他們知道皇帝最擔心什麼,便努力往這個方向引。

宋朝皇帝,對武將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感:當初開國皇帝宋太祖就是通過“陳橋兵變”,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天下,他們害怕別人也這麼幹。兩宋戰爭不斷,皇帝既需要武將拚死守衛邊境,又擔心武將們擁兵自重、釀成劇變,尤其是巴蜀之地,最易讓將帥“坐負險固、輕視朝廷”、“抗天子之令,吐不臣之語”。

小人們知道如何精準打擊餘玠:他功高威重、居蜀日久,皇上,您不得不防啊!

在抗擊蒙軍最關鍵的時刻,但凡一個稍有些才幹和自信的皇帝,也不會聽信小人之言。但小人們知道,宋理宗不是這樣的皇帝。

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並非皇子,出身寒微,隻是上一個皇帝宋寧宗的遠房堂侄。宋寧宗無後,囑人在宗室中尋找繼承人,後定趙竑為太子。但趙與莒被權臣史彌遠看中,立為沂王。

就是這樣一個人逼死了這樣一個也許能夠改變戰局甚至是曆史走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