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同樣的悲劇(1 / 1)

這部電影也因此以喜劇開頭,卻以悲劇收場,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缺陷。而在真實的曆史中,這種以錯糾錯、以謊圓謊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宋理宗對餘玠的處理。宋理宗可不是《驢得水》中那幾個窮苦的老師,他是一國之君,所以,他也導演了更大的悲劇。

餘玠死後,其時整個川地如籠罩著淒風苦雨,蜀地軍民含淚相告,悲痛至極。《宋史·餘玠傳》載:餘玠死後,“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這一幕,自然是宋理宗和那些誣告餘玠的小人所不願意看到的,餘玠死了,老百姓這麼悲痛,不是證明我們錯了嗎?不,我們不能錯。於是這幫自大、狠毒而愚昧的君臣,開始汙名化他們曾經大力追捧的大宋英雄餘玠。

接下來,宋廷以此所謂“罪狀”為名抄沒了餘玠的家產,並逼迫餘玠之子餘如孫以家財犒師,就是把家財捐出來作為軍費。

餘玠是個清官,到哪裏去找這麼多錢呢?餘如孫連續苦苦折騰了幾年,才湊足自認的三千貫錢。但這還沒完,小人們又出動了:餘玠給兒子取名“餘如孫”,明顯是取“生子當如孫仲謀”之義,什麼意思?不正是暴露了想割據稱王的野心嗎?

餘如孫很痛苦,隻得改名“師忠”,但仍然沒有逃過死亡,後來被奸相賈似道殺害。悲劇仍沒結束:賈似道酷愛收羅奇珍異寶,當聽說餘玠的陪葬物中有一條寶玉腰帶,竟然掘墓暴屍,取走腰帶……

悲劇還是沒結束:宋廷根據餘晦的誣告,將餘玠的得力助手王惟中打上“潛通”蒙古的罪名,打入大理寺獄。王惟中蔑視餘晦,聽說他入川接替餘玠,隨口說了句類似“怎麼是這麼個傻子來了”的話,被餘晦懷恨在心。

王惟中最終被判斬首,並罰沒財產。這也是朝廷汙名化餘玠的繼續——為掩蓋其冤殺餘玠的事實,繼續詆毀餘玠,並讓餘玠部屬敢怒不敢言。

一錯再錯,一蠢再蠢。

可以想象,餘玠的憤懣與絕望。他接到召他回京的金牌時,聽說餘晦來接替他時,他肯定想到了一個人:嶽飛。他在前方出生入死,後方卻懷疑他、羞辱他,他知道進京後,很可能麵臨嶽飛一樣的下場。他選擇了自殺。

他比嶽飛還冤——畢竟嶽飛當年掌握了更多的兵馬,在建議太子人選時也與皇帝發生過尖銳矛盾。此外,當時南宋初建,皇帝被金兵嚇破了膽,隻想割地納貢求和,不希望有嶽飛這樣的主戰派,更何況嶽飛還不時嚷嚷著要打到金兵老巢去,接回被擄去的徽宗、欽宗,完全不考慮趙構的心情。

其實二妮兒能夠理解當時皇帝在召回嶽飛的時候的心情,畢竟他是真的被金朝嚇怕了,而且他甚至在擔心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嶽飛的權利會越來越大,聲望會越來越高,但是同時他自己的處境反而會愈來愈尷尬,畢竟嶽飛他想要接回以前的皇帝啊,如果徽宗、欽宗回來,他自己要怎麼辦呢?難道退位讓賢嗎?一個嚐到了權利欲望的人又怎麼可能會將手裏的權勢退回去?

所以嶽飛雖然是英雄,死的也非常的冤枉,但是他老人家確實不怎麼會揣摩人心,更不會揣摩皇帝的心思,也許他也想到了,但是他相對於自己的身家性命,他更加偏向於心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