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養生修身心法(1 / 1)

想到這裏二妮兒的心思就沉浸在裏麵了,剛剛心裏的那種靈感更加強烈,二妮兒連忙盤膝而坐,開始運轉內功……

陽:天、日、男、清、動、長、大、凸、明、外、善…。陰:地、月、女、濁、靜、短、小、凹、暗、內、惡…。‘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則善惡亦是道,善惡源於人心當中。又‘中庸雲:修道之謂教’。是故‘修道’為‘修心’矣。

所謂的修練武功其實也是一種修道,特別是到了後天境界沒有真宗的修真功法的話,就應該多讀一些關於這方麵的書籍,到了那個境界就不再是隻要靠時間或者珍貴藥材的積累就可以了。

修行你還需要修心,同時還要對於自己內心的道要有隱約的線索,要不然很難進入先天,這也是從低武世界的武者進入中武世界所必將麵臨的考驗。

雖然這樣的經曆對於中武世界或者是高武世界的然來說,要吃虧很多,但是相對於他們從小到大就開始有心法和靈氣來修煉,這些從低武世界修練上來的武在以後的修練中反而更為有利,他們的對於道的理解,對於力量的掌握,對於身體的淬煉,甚至是心性都比一開始就修練靈力的人來說更加的堅韌。

所以關於道的理解至春秋時期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兩大派。以孔子為首的儒家繼承和發揚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其門徒曾子所著的《大學》,子思所著的《中庸》,闡述儒家的養生修身心法。

曾子謂:“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子思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曾子的“止於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調適性情,使之處於中和、至善之地,有益於心身的健康,對於武者來說就相當於修心,當然對於二妮兒來說更多的是關於怎麼平衡體內的魔氣的問題。

又如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修道是古人希望長生久視,通過對生命理解和平常對自己身體的觀察,總結出的修煉方法。

雖然古人對於有些事情的理解其實是不準確的,但是他們總結出來的東西對於後天武者來說確事必須要研讀,從中找出對於道的理解,看看能不能尋找到自己的道。

本來這些東西對於二妮兒來說現在還太早了,但是她的情況實在是太特殊了,本來修煉的內功就是修真界用來修習靈力的木係功法,再加上有一個見多識廣的師父,同時因為體內有魔氣,所以她根本就不能夠用現在江湖中的武林人士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