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回到長安的長孫無忌,立即派人大肆收購新鮮茶葉。
雖然不是初春,茶葉最嫩的時候,但茶商也存儲了許多的茶葉,並且價格有高有低。
長孫無忌當然是購買最好的一批,一共花費三千貫,從各地的商賈手上買到了好幾十萬斤的上好新鮮茶葉。
茶葉在大唐,雖然熱衷煮茶,但並不是太多人喜歡,百官紛紛猜測長孫無忌意圖何為,茶葉那麼多根本吃不完吧。
幾十萬斤的茶葉,夠長安城所有人喝一年了。
畢竟人們不會經常喝茶,即使是喝,一次也隻是加一點點。
長孫無忌沒有理會其他人的想法,買了茶葉後,接著是在朱雀街以北的一個較為偏僻角落購置了兩間門麵,請了十幾個工匠改裝成寬大的茶樓。閣樓不能跟酒樓一般,多了些許屏風隔著,也可以拉開屏風,幾個人湊成一桌來高談闊論。
茶樓的裝飾,按照他的書房類似,品茶看書,吟詩作畫,所以布置要文雅,不能跟酒樓一樣。
然後是茶葉的炒製,根據陳玄所說,難度不小,但長孫無忌那家夥居然請了幾個道家煉丹的術士,確實是讓人出其不意。
道家的煉丹,可以說算是華夏的化學家鼻祖了。
以他們的手藝,或許真能炒出茶葉來。
畢竟炒茶的工蟻,可不簡單。
比如華夏十大名茶就有極其複雜的工藝流程,采摘、倒青(也叫曬青,雨天則烘)、晾青、做青(搖青與做手,反複多次)、炒青、揉撚、複炒、複揉、初焙、揚簸、晾索、揀剔、複焙、燉火、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製分篩、歸堆等幾乎要二十道工序才能生產出來。
再好的茶葉如果給一個不懂製茶的工人製作,那可能也隻是會毀了它,估計做出來的茶葉能保留茶葉本身百分三十的香味都不到。
所以越是品質好的好茶,需要的手工製茶的工藝就越高超。
如果要保留原有的五味,工藝怕是比上麵的要更複雜,而且需要非常專業的製茶高手。
茶葉的製作需要複製製茶工業,所以民用的可能性不算高。普通人家裏,根本不懂得如何製作茶葉。
“長孫老哥,你要我們怎麼做?”一名道人看著眼前的茶葉不解道。
“先烘幹,炒好再說。”
已經顧不得製茶手藝不精湛,在大唐根本沒有一個懂得製茶的大師,隻有不斷嚐試才能不斷改良炒茶工藝。
所以長孫無忌讓人摘下樹上的五六斤翠綠嫩芽,順便將炒茶的方法說了出來。
“原來如此,老道經常用煉丹爐煉丹,對於火候掌握算是比較嫻熟。”其中一名老者笑著說道。
“嗯,炒茶值得注意的地方,需要烘幹茶葉的水分,但要求盡可能的鎖住茶葉上的色香味,別怕失敗,茶葉多得是。隻要不斷嚐試才能成功。”
“原來炒個花茶也如此複雜,看樣子不能很快完成了。長孫老哥,請給老夫三天時間琢磨琢磨。”他朝著長孫無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