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戰後(1 / 2)

宋甫派出的使者在抵達齊魯大營的時候,就向齊魯兩國,使者說明了來意。

說了宋國國君三日後會抵達大營,並告訴兩國國君宋甫議和的決定,當然,兩國若還想戰,宋國願奉陪到底!

宋國使者說得可是不卑不亢,這可讓齊桓公為難了,魯國早就同意議和了,可齊桓公不願意呀,他的國家就沒有損失,僅僅隻損失了士兵而已。

可是魯國了土地已經被打下了三座城池,如果還要再戰鬥的話,他那5萬人還在齊國境內,要想過來,還要經過七八天。

這七八天過後,宋國又打下魯國多少城池,齊桓公已經無法做出預判了。

從宋甫第一次偷襲聯軍開始,齊桓公的美夢就醒了,他想在商丘加奉霸主之位的夢想,早就不在了。

魯國公一聲答應了使者的要求,並最終確定了宋國會不會退出魯國的土地,比方說歸還三座城池。

宋國使者也按照宋甫的說法,宋國認仁義立國,誠信為本,當然說話算話!並給魯國公一個定心丸,隻要議和,宋國立刻退出魯國所有土地和城池,並釋放魯國被俘士兵5萬人。

這一下說到魯國公的心坎兒裏了,他議和的目的就是要趕緊贖回被俘的士兵,因為他現在手裏隻有3萬人馬,還都是就地征召的百姓,根本沒有多少戰力。

魯國是中等國家周圍也有3~5個小國,嫉視魯國的土地,發兵攻打那魯國的時候,就更困難了,他如何守衛自己的國土?到時候魯國就危險了。

他現在迫切需要贖回那被俘的士兵,他才能保住現在的魯國,所以他就和使者簽訂了合約,根本不管齊桓公在旁邊阻止的樣子。

議和書很快簽訂,並最終確定了簽訂合約的意向,待到三日後,宋國國君宋甫來到以後,雙方就可以簽訂合約了。

使者拿到了滿意的合約,就回到了現在的控製目的地,宋甫早已在大營中等待使者歸來了。

那說三日後他才到,因為這次又是偷襲,宋甫隱在幕後,把偷襲的功勞讓給王氏,自己做一個幕後之人就行了。

王氏自然樂意領下這份功勞,誰會嫌功勞少啊,所以就屁顛屁顛的接受了。

宋甫簽訂合約書之後,睡了第一個好覺,而齊桓公卻沒有簽訂盟約。他還在等什麼?自然是等宋甫給他要一個承諾才肯簽訂盟約,這也是宋國使者回來之後,想宋甫彙報的另一個條件!

宋甫知道,肯定就是那個條件,自然就答應了,但是他必須親自出現才行。

三日後,宋國3萬大軍抵達藤誠,這一下滕城聚集了5萬宋國軍隊,而對麵隻有齊魯連軍3萬人,大部分力魯國百姓,他們剛放下鋤頭,自然沒有多少戰力。

而宋國士氣高漲,全是常備軍,戰力勇猛,又繳獲這麼多武器裝備,糧草充足,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在宋國這兒。

就是打仗宋國也不怕齊魯聯軍,因為齊魯聯軍現在都是百姓,聽不聽得懂口令都還兩說,更別說打仗了。他們上了戰場就是送死,沒見過血的百姓就是一群綿羊。

宋甫剛出現在藤城的時候,齊桓公派來了使者,向宋甫提了一個要求!

這個要求就是齊國把太子送到宋國做質子,兩國簽訂友好盟約,如果齊桓公先逝之後,宋國要出兵幫齊太子繼承齊國國君之位。

這個宋甫早知道,自然一口答應,並還給了使著一些金銀,讓他在齊桓公麵前多多美言幾句。

說什麼宋齊兩個那是盟國啊,不應該冰戎相見,這下麵打仗就讓下麵打,但是兩國應該是盟國,希望能夠友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