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裏人理解不了這件事的重要性,但幽一憐卻很是理解。
畢竟血脈和宗族,才是維持鄉村數千年傳承的核心紐帶。
正是因為對宗族的強烈認同感,才讓一個個村落曆經世事變遷而不朽,代代生息繁衍。
幽一憐曾經接觸過的來自終南山下古老鄉村的年輕人,張口閉口必然離不了兩個字:我村。
比如,“我村土質比較好,北邊是塬,南邊是川,畝產800斤小麥鬆鬆滴!”
“我村祖上出過個一個名校大學生,不愛說話,看著有些瓷錘,但人家幹到了省級領導。看到那邊那個破窯沒?當年窩慫沒有成領導之前,就在裏麵住著呢,天天看書學習,袖子都磨破咧!這些年,那窯倒是撂荒了……”
“基地裏因為疫情問題封路了,真TM滴不爽,早知道回家咧。在我村,想去哪浪就去哪浪,沒事摘個柿子,吃個櫻桃,包提多爽了。哪裏來這麼多條條框框,煩求!”
“那個甲平娃,知道不?大文豪!我村走出去滴,說起來他還要把我爸叫二哥呢!我爸雖然學習差了點,隻念了兩年學吧,但是的的確確是大文豪他本家二哥。”
“我村有個瓜皮混得也比較好,在長安基地幹拆遷,據說一年能掙幾十萬!窩貨在長安基地買了3套房,給他大兒一套,給他碎兒一套,還有一套給了他女咧!也算混出頭了,可後來一不小心被塔吊上麵墜落的預製板給砸死了,你說,這輩子他倒是活了個啥麼!還是那句老話,天道有輪回,蒼天饒過誰?要想好好活著,別幹缺德事!尤其不能幹拆遷!”
……
淳樸的語言背後,是千百年化不開的家鄉本位和宗族意識。
這也是幽一憐判斷,即使2000年過去了,馮家村仍在的原因。
2000年的舊時光雖然足夠讓城市更替,勢力興衰,甚至可以更換了數個王朝。
但一個個村莊,猶如大地上最堅韌的胡楊樹,看起來不起眼,貧瘠落後,卻長久地賡續延綿,維持著最初的模樣……
幽一憐給村民們講述了自己家這一支係人外遷討生活的困難,以及渴望回村認祖歸宗的想法。
他的講述繪聲繪色,讓馮家村的村民們無不感慨,很多村民因此而落淚。
“各位老少爺們,聽我說一句話。”
在聽完幽一憐的故事後,馮家村村中一個年過九旬的族老清了清嗓子,起身對圍觀的村民道。
“星爺爺請說。”
這族老名叫馮星星,是整個馮家村現存年齡最大輩分最高的一位老人。
在極為重視代際傳承的馮家村,馮星星老人的影響力很大。
馮星星帶眾人安靜下來,說道:“馮一憐這個支係,這些年過得比較辛苦,但讓我尤為感動的是,這個直係已經移民這麼多年了,卻仍然心係故鄉,心係宗族。所以,我馮星星同意這一支認祖歸宗。”
聽到馮星星的話,其他的馮家村村民也都非常認同。
頓時,又有幾位老者發話。
他們的意思和馮星星差不多,都對幽一憐認祖歸宗的行為表示支持。
“好,既然各大支係都同意了,那我也沒意見。不過一憐啊,具體的族譜怎麼續,輩分怎麼論,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