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羅士信也表現了極為配合,這國家的錢省一分是一分,沒有必要計較許多。
李靖、羅士信都是當代名將,帶隊行軍是統軍基礎,兩人都掌控的如火純情。在約定時間內,一刻鍾不差的與長安城的南門會師。
師徒兩人相視一笑,並肩並騎往長安郊外行去。
侯君集、李大亮、李道彥、高甑生、張士貴、張鎮周、程名振等一幹大將位於其後。
來到長安郊外,遠遠望去,旌旗遍野,規模隆重。負責接洽的禮部官員道:“陛下正在前方迎接諸位凱旋。”
李靖、羅士信與身後諸將相繼動容。禮部官員事先並沒有告訴他們這點,一個個都極為震撼:這君王親自出城郊迎接凱旋功臣,在唐朝立國以來卻是頭一遭。即便昔年李世民一戰擒二王,抵定中原都未有如此榮耀。
諸人趕忙下馬徒步而行,讓身後兵馬止步,數十員大將一並上前。
來到近處,李世民正領著文武百官正麵迎來。
這許久不見,這位大唐皇帝雖精神抖擻,比之以往卻消瘦了許多:比起在前線征戰的羅士信等人,他這位皇帝的壓力亦不可謂不小。
李靖、羅士信領著諸將上前行禮:
“李靖……”
“羅士信……”
“攜麾下諸將拜見陛下……”
李世民快步上前先將李靖攙扶而起道:“愛卿南定荊揚,北清沙塞,西征南荒,戰無不捷,使我大唐皇威遠暢,古未有輩,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李靖忙說不敢。
接著李世民又將羅士信攙扶而起,雙手撐著他的肩處道:“年不足三旬,萬裏遠征,滅三國擄三王,做他人難以想象之事,走他人沒走過的路。朕都不知如何讚你,唯有一句大唐幸甚有卿。”
羅士信也道:“陛下謬讚!”
李世民拉著李靖、羅士信對他們後邊的諸將高聲道:“諸位為我大唐抵定邊患,揚我國威,辛苦了。朕代表大唐,代表大唐所有百姓,恭賀諸位凱旋。”
這迎接得勝之師是習俗,是慣例,就算羅士信在如何的歸心似箭也隻能耐著性子走這個過場。
李世民顯是準備充足,輕車熟路的說著各種激昂的話,將氣氛帶動起來。
在打算折回長安的時候,李世民分別拉著李靖、羅士信的手道:“兩位大總管與我一同上車,接受百姓歡呼……”
說著不等李靖、羅士信拒絕,拉著他們上了他的鑾輿,一左一右的坐在他身旁,隨著儀仗隊一同入城。
在進入長安城的那一刻,羅士信在城樓上看見了自己的妻兒……
進了皇宮,祭祀天地,獻俘太廟,論功行賞……
李靖本就功高卓絕,此次又立有如此大功,毫無疑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出將入相之第一人,官拜尚書右仆射,位列大唐宰相。
羅士信亦是如此,他原本的輔國大將軍再次提升,正式受封為驃騎大將軍,刑部尚書也提升為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
經此一役,大唐威震天下,聲勢如日中天,周邊諸異族部落都效仿北地部落的舉動,尊李世民為天可汗,向大唐臣服。
憑借此戰打出來的威勢,大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控了西域,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
兩線作戰雖為動搖大唐的經濟元氣,卻也傷及筋骨。
未來的五年裏,大唐並未動用一兵一卒,但是大唐的力量卻得到了全麵的充實,鬥米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十裏不糧,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數以百萬人,天下大治。
身為兵部尚書的羅士信最有體會,現在的大唐因為全新的煉鋼法的普及,將士手中的兵器都換成了全鋼製,火器也漸漸的掌握,軍馬已過百萬匹,軍事實力之強悍,目於天下世界也隻有西方的大食國能夠一戰……
李靖在成為宰相之後,深懼盈滿,知足而退,雖未淡出視野,卻行明哲保身之事。
羅士信與之正好相反,他不以官職爵位為念,依舊混跡朝廷,依著性子而行,有什麼說什麼。同時他為人不貪權,不重權,不將權勢放在心上,雖身為兵部尚書卻從不染指兵權,隻提拔有用之人,不培養心腹。也因如此,位高功大,卻依舊君臣不疑。
羅士信的出現推動了曆史的進程,讓大唐提前了數十年屹立於天下……
曆史因為他的出現,已經開啟了新的篇章……
大唐的未來也充滿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