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了食療方子,葉千梔就沒有留在後堂了,而是去了前麵的鋪麵。
監工和大彪幾人還在鋪麵,見到葉千梔從後堂出來,往她這邊看了一眼,看到老大夫和他徒弟對葉千梔態度熟絡了不少,幾人都驚了。
“明小子,你大早上起來做吃食買賣,辛不辛苦?”幾人閑著沒事兒,坐在一起嘮嗑,老大夫還讓他的女兒給葉千梔送了一壺茶水過來。
葉千梔給大家都倒了茶,端起茶杯,聞了聞茶香,抿了一口,葉千梔感歎道:“好茶。”
她對茶不了解,也不會品茶,不過跟宋宴淮在一起多年,宋宴淮是這方麵的行家,葉千梔跟著他,看多了喝多了,茶的好壞還是能分辨出來的。
“明小子,你懂茶?”老大夫一聽,立刻來了興趣,興致勃勃地問道:“你給說說,這茶哪裏好?”
“茶湯清亮。”葉千梔嗅了嗅茶香味,又抿了一口茶水,淡笑道:“古書有言,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隻八分耳。”
“從這一記載不難看出泡茶所用的水對茶湯的影響了,您所用的茶葉不算好,也不算差,是自家種的白茶吧?”葉千梔接著道:“不過用的水是上山的山泉水,《茶經》中曾記: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
“您家的茶水,用的是山泉水,所用的茶葉是白茶,白茶跟綠茶紅茶不同,後者靠發酵和炒為主,白茶則不然,是靠日曬製成,不炒不揉,隻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幹或者用文火烘幹,這麼處理的原因是為了讓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
“當白茶碰到了山泉水時,便把它的花香、棗香盡數展現,毫香蜜韻、湯水甘甜,讓人回味無窮。”
等說完了這一篇長篇大論之後,葉千梔謙虛地笑了笑:“隨口說的,要是說錯了,還請您見諒。”
“不不,你說得真好。”老大夫捋了捋胡子,笑眯眯道:“我請不少人喝過茶,那些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你是第二個!”
“第一個是誰?”葉千梔好奇道。
“是蕭姑娘,她當初來我這裏看病,我就請她喝了茶水,她很喜歡我家的白茶,所說的話跟你說的差不多。”原話老大夫是不記得了,大概意思倒是還記得一些,蕭繡妃說的話跟明小子說的差不多。
聽到他說是後堂躺著的蕭繡妃說的,葉千梔倒是有些意外,蕭繡妃就是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年紀不大,沒想到她在茶水這方麵還有如此的理解。
真是讓人意外呢!
一旁坐著的監工幾人聽到葉千梔和老大夫之間的對話,幾人端起茶杯仔細地嚐了嚐,可對他們來說,這茶水跟他們平日裏喝的粗茶並沒有什麼不同。
不就是茶湯好看的一點,不會暗沉沉的,茶香味好聞了一點,似乎有花香和果香,至於口感,他們嚐不出有什麼區別。
頂多就是沒有粗茶的苦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