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法家精神(1 / 2)

在一片急速變化光影之中,邱言的意識漸漸沉浸到了那個世界裏麵。

這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僅僅是靠著聖賢的精神和感悟,臨時拚湊而成,是一片虛幻的記憶。

不過,記憶所呈現的景象是那麼的真實,以至於邱言感到自己仿佛穿越了曆史長河,逆流而上,到了那個“臨時製刑,不預設法”的年代——

百國爭鋒,百家爭鳴。

他的意識摻雜在虛幻記憶所構成的世界裏,像是狂風中的一葉扁舟,隨之而動,經曆著種種事情,接收著大量信息。

這是個分裂的年代,也是個綻放著璀璨光芒的時代。

如今的世人,隻能從前人記載中去了解那個時代,遠不如此時的邱言來直白、清晰——他正在這片記憶世界中的遨遊。

在這裏,他看到了史書上沒有提及的一幕——

用禮不用法!

那一個個國家,以血緣為紐帶,構建了統治階級,統治者、王室、貴族、士族占據和壟斷著權力,他們在協調彼此關係、處理下屬和國家事務的時候,雖也有“殺”有“罰”,有“褒”有“賞”,可準繩是基於個人的見識和經驗。

臨時製刑,不預設法。

碰上的時候,才臨時製定刑法,並無提前設立的準繩,而且施行後,也隻是作為經驗,能用來參考,並不成定則。

以個人意誌為準繩的做法,使得統治者的權威深不可測——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因為可以靠著自己的意誌,任意的對他人做出判決,這樣的權力讓人敬畏,卻也容易失控。

靠著這種權威,貴人們可以為所欲為,化有罪為無罪,化無罪為有罪,就連涉及到人命的事情,往往也要看統治者們的心情。

一念活,一念死,晴雨由心。

這種深不可測的權勢,籠罩著那個時代,像一層陰影,無處不在。

但終有一天,一道閃電破開了陰影迷霧。

鄭人鑄刑鼎,將國家的法律條文都鑄造在鼎上,公之於眾,讓世人皆能知曉。

此舉,讓刑律有了準則,能讓天下人知曉,不隻是普通民眾要遵守,便是有著血緣羈絆的貴族,一樣要受到製約!

此鼎一立,晴天霹靂!

很快就動蕩神州,引起無數波瀾,畢竟動搖了貴族權威,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幾家學說,都做出了反應,其中亦包括了後來的顯學——

儒家。

連至聖先師都出言斥責,認為此舉有違古製,是對“禮”的破壞。

那個時候的儒家,沒有經過千多年的完善,內容較為單一,主張用古代的禮、義、德、信來做表率,引導民眾,民眾遵守這些,社會就不會混亂,天下就能被治理。

一些當時的聖賢在論及刑鼎時,說“貴賤不愆,所謂度也”,很多學者認為,讓律法大白於天下,任何人都能看到,民眾知曉了法律條文,對身居高位的官員就會無所顧忌,敢於以法律條文為根據,和官員據理力爭,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

“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看到這句評價,邱言啞然失笑,猜到了韓逸的一點小心思。

“就算是聖賢,他們的學說受後人推崇,給無數人以啟迪;他們的思想綻放古今,給後來者指明道路;他們的主張充斥天地,寄托萬民之願,可在當時,還是要受到時代的局限。”

邱言在前世的時候,時常能遇到一些人,對古人“愚忠”、“守舊”等做法大加斥責,但他們卻沒有想過,如果將自己放到那個時代,他們又能做些什麼?

一個學習信息技術的高手,能在網絡上呼風喚雨,可如果被放到幾十年前,那個網絡尚未興起的年代,甚至連相應的概念都沒有產生,那他所掌握的知識,所擁有的眼界和認識,又能起多大作用?

人終究是受時代所限,用今日的標準,去嘲笑和評價古人,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嚴謹的。

在聖賢所處的那個年代,不要說科舉,連對律法條文的認知,都沒有建立起來,有的隻是高低貴賤——各國的統治者、貴族、士族,他們的血脈能追溯到上古的諸王之戰,在別人看來,他的身居高位,當然具有法理性。

在那個時候的人心中,是沒有“科舉做官”這樣的概念的,對他們來說,貴賤有別,天經地義,以貴統賤,才能長治久安。

在這種萬民認知麵前,一個人就算學究天人,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又能做些什麼?

可是,刑鼎打破了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