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平息。
樸素的封麵上,多了幾道花紋,畫著三道身影,左上方是兩個人形,右下則是個昂首的大犬。
在這三道身影腳下,有用線條勾勒出來的雲彩。
通觀封麵,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奇異感受,隱有威壓,無形氣浪從封麵上緩緩擴散。
至此,這本武經第一部算是徹底完成了。
“三名超凡者,便給這《武經總要》做個護衛吧。”陰靈歸竅,邱言周圍徘徊旋轉的五光十色略有消散,他看著手中書冊,低語一句。
這兩人一犬,單論戰力,都在血肉身之上,就算邱言三身合力,想要一下子拿下三人,不讓任何一個逃跑,卻也不易,但在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後,卻是直接拿下!
這戰績如果傳揚出去,不知要驚爆多少眼球。
不過,邱言並不在意自己在修行界的名聲,抬手將書翻開來,看著密密麻麻的文字,默然不語。
這字不是如今流行的楷書,而是源自上古的篆字,一字一字,流轉奇異氣息,每一道筆畫,都蘊藏著難以表述的奧秘。
這並非錯覺。
“這就是武經總要的原本了,單憑眼睛去看,難以盡數理解,還要靠感知去探究、去感悟,隻是普通的書生、官員、民眾,不修神通,拿到這書,一旦用心去看,就會被字裏行間的玄妙之力迷惑心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不要說探究武經真意,要全部通讀都不容易。”
邱言作為作者,自然能夠觀通無礙,但在看的時候,一樣從那書上得到了諸多啟示、感悟。
原因就在於,他在書寫這本典籍時,是用自己的感悟、經曆、心得為引子,引動諸多外力,彙聚成冊,主幹和核心精神為其所鑄,但細節與枝葉便有分別,千姿百態。
除了源自兩個部洲的概念外,還有兩道秩序彙聚,有諸多精神融合,又得了人道反饋,有百家光輝環繞,傳遞光影,引發思緒,彙聚書中,內容當然也就有了變化。
另一方麵,這麼多的因素聚集起來,也使得此書頗為玄妙,每個字都蘊含大量信息,一般人的根本難以閱讀。
眼為心之窗,驟見到這書上的變化,立時就會被海量信息衝入心中,心誌不堅定、底蘊不夠深厚,一下就會被衝擊的心靈混亂,更不要說從中獲得什麼收獲了。
實際上,便是古代聖賢、大賢著書立說,剛剛書就的典籍,也是如此書一般,被稱為“原本”,這樣的書,蘊含作者心血,包含諸多信息,沒有一定的造詣或者修為,根本就看不了。
不過,正因為如此,原本才顯得重要,被很多人爭奪,時間久了,甚至有一定幾率,能自發的孕育出一點聖賢精神。
邱言從前得到過的、承載著聖賢精神的竹簡,大部分都是篆字書寫,其實都屬於原本的範疇。
隻是,原本礙於特性,對頂尖的儒者、宗師和修士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可對於普通求學之人、求知之人而言,卻是難以承受。
所以,除了原本之外,又衍生出了“真本”的概念。
所謂真本,就是將原本中精粹的文字,稀釋出來,把一個字內蘊含的諸多內容,分攤到幾句話、幾百字,乃至幾頁紙上麵。
這樣一來,旁人看書的時候,就能循序漸進,看到高深的地方,也不會被雄渾的信息衝擊的心靈混亂,可以掩卷沉思,等理解了,又或直接跳過了,不會影響閱讀。
不過,一本原本,往往會衍生出幾卷真本。
原本中內容越多、越深,真本的數目也就巨大,如邱言手中這本《武經總要》的第一部“製”,至少都能衍生出十五卷的真本。
不過,文字本就象形衍意,一個字中融彙的精神,在經過稀釋和詳解之後,難免會有所流失,和原本相比,真本就會失了些精妙,但一般而言,原本衍生多數出自作者本身,可以保留大半奧義。
另一方麵,邱言手中這冊原本,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兵家之理外,還隱藏有神通之道的內容,很多道理更是兩者皆通,這些東西都很隱晦,沒有一定的閱曆和悟性,根本看不出來,日後稀釋成真本,一樣會潛藏在裏麵。
不過,這一舉動,卻在很多年後,造就了諸多故事,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卻說邱言看著原本,迅速翻看,眼眸轉動,把裏麵的諸多內容盡收眼底。
這第一部,主旨是“製”,但並不是指製|度之意,而是代指一些特定的、在沙場交戰之外的事情,多數不涉及臨場決斷,但若一項項的做出來,卻能提高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