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傳知行,話裏話外入勝(1 / 2)

大瑞講學的傳統古已有之,乃是教書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創者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古時期的聖賢。

那時候的中土大地,諸國林立、百家爭鳴,諸學派為了傳承學說,需要用各種方法擴散影響力,除了走諸侯上層的,最多的還是開辦私學。

當時私學的教學思想,可謂各有所長,在之後的歲月中,更影響了曆朝曆代,因為創辦私學的學派、聖賢不同,亦生出不同的習慣和變化,甚至是講學之人的一點下意識的動作,都被賦予了種種含義,有些甚至演化成某種類似於儀式的規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提出有教無類的至聖先師。

能被後世尊稱為“師”,本身就說明了在教育方麵的貢獻,至聖先師所提出來的“學、思、習、行”四個環節,直到今日,都對各個學派和書院有著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如亞聖、孫聖等聖賢,在教書育人方麵都有各自看法,有的注重啟發、有的注重內省,還有的則關注鍛煉,同樣影響深遠。

講學之法,正是“啟發”的一環,也是得自中古的傳統,不乏文章讚美,留下諸多軼事,那講學之人,有些幹脆就被神化了。

帶著眾學子的念頭寄托,邱言緩緩前行,每一步都有種高升之感,這並非錯覺,而是學子文思彙聚過來,如同人望一樣將他托起來,在提高他的位格。

正要成就大儒,除了念合秩序,這人望也必不可少,而人望足夠,所帶來的影響力,有時候比神祇祭祀還要廣泛。

這一點,在邱言不斷摸索人文神道的時候,就已經有所察覺了。

待其人走到台階上,邱安躬身而退,邱言朝他點點頭,整理容裝,肅穆而坐。

台階之下,在場學子深吸一口氣,按照規矩架起雙臂,躬身行了一禮。

大瑞在府縣設立有官學,不乏官員和地方士紳集資而成,官辦民助,頗為正規,收攏當地學子,教授禮儀經義,提倡尊師重道,就算是講學,也有規矩要講,和拜見老師相似。

天下承平幾十年,很多東西都成了定則,除了官學外,很多的私學同樣也要講究,院中的這些學子,自然知道規矩。

不過,如今的私學,和中古時的私學不同,那時候諸國林立,沒有統一政權能集合全國之力建設教學體係,所以私學澎湃發展,是順應潮流,如今的大瑞,官學勉強算是完備,而那私學所指的,是未納入體製內的地方學校。

這種私學,所授學業、所在地址沒有定製,往往隨遇而設、因地製宜,很多世家大族的族學,以及學究開設的私塾,都是其中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立有聖賢像的書院,大部分都算是私學,但論影響範圍、淵源傳承,卻遠遠超出官學範疇,有的比國子監要受學子向往。

以概念而言,個人的講學,也算是私學一種,在曆史上,很多書院學派的雛形,就是這種講學,通過這種方法奠定基礎,將自身學說展露在世人眼前。

不過,這樣做也有風險,碰上那聰慧之人,舉一反三,從講學中領悟道理,後來者居上,講學人就成了為他人做嫁衣。

遍看曆史,因講學成事的人不少,因講學致使學說被人鵲巢鳩占、從而衰落的,同樣大有人在。

正因如此,聚集於此的儒生,才擔心邱言不願拿出真材實料給他們講學。

待得禮畢,帶著種種心思,眾人落座,將那視線投向邱言,一道道目光中,蘊含著各自的思緒情緒,隨著隱隱波動擴散開來,被邱言捕捉,解析之後,他的心裏就有了大致印象,抓住了不少人的心理。

隨後,也不見他如何作勢,就開口說道:“在座諸位,想必對邱某都有一定了解……”他的聲音不大,但中氣十足,字正腔圓,傳遞出去,令那在場眾人生出錯覺,覺得仿佛是在自己耳邊說話。

“……今日受孟員外相邀,在此講學,但算起來,我與你們中很多人年紀相若,若論典籍、古本,你們中有的人比我要熟悉的多,那不妨說些別的,邱某之學,在乎‘知行’兩字,那就從這行來說起,所謂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那便聊一聊那草原上的一些見聞……”

聽邱言這麼說,有種平易近人的味道,安撫人心,令在場學子心中憋著的一口氣,為之一鬆。

要知道,這講學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講的,至少也要凝聚文心,似邱言這樣念合秩序的宗師開講,在禮儀上,是不能有半點差錯的,自然要緊繃心弦,難免提著心、吊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