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朝天子(1 / 2)

天還未真的大亮,這上朝的群臣就已經列好了隊伍,在金鑾殿上進行著早朝。

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那朝臣中,一名名大臣出列,進行著簡單的言語,這朝會的時候,自然不會真的就是治理國政的時機,更不要說製定政策了,那是兩府的事情,可很多時候,朝會上的話語和表態,卻有著風向標一般的作用,更是諸多軒然大波的源頭。

所以,每一次的朝會,都不能等閑對待,無論是想要發起某些大事件的眾臣,還是權力有限、卻想要探得朝廷風向的普通朝臣,每次朝會都會凝神去聽、去看、去想。

從前或許還沒有什麼,但隨著這兩年,皇帝性子越發高深莫測,對朝政的處理也越來越有鐵腕風格,甚至隱隱有獨斷之勢,每一次的朝會,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翻轉,也就逼得這滿朝文武不得不更加留神。

不過,大瑞的政治架構,並不足以讓皇帝乾綱獨斷,還有諸多製約,取得是一個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所以一般而言,皇帝是很難做到鐵腕與獨斷的。

隻是,那士大夫的群體,本就不是鐵板一塊,內裏還有眾多矛盾,再加上還有隨著科舉而起的寒門勢力不斷擴張,天生與那世家官僚有著隔閡與矛盾,這些個因素結合在一起,被皇帝利用,異論相攪,自然能夠相互製約。

那舊黨要依靠皇帝的歸心,拚命想要影響皇帝,而新黨則要依靠皇帝擴張勢力,至於那各個世家,也有各自的利益,被皇帝巧妙的跳動,彼此爭鬥,為了最終達成目的,又不得不來尋找皇帝仲裁、平衡,最終在妥協中,反而是遂了皇帝之願。

這種在各個勢力間維持平衡,成為每一個勢力的靠山和最終仲裁,其手法格外精妙,方能因勢利導,成就自己的想法,做到近似於獨斷的效果。

而皇帝的這種手段,也使得朝中大臣對他越發感到敬畏,知道皇帝的成長越發驚人了——這種成長,其實還是源自於他從血獄回來之後。

血獄的一番經曆,雖然是魂體,可經曆真實不虛,那種痛苦、饑餓、恐懼和無助,使得李坤的心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有了扭曲的跡象,而後卻有邱言伸出援手,令李坤的靈魂與心靈都從血獄中逃脫出來,隨後產生了蛻變,令皇帝的意誌和目標,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才使得他在後麵的四年中,對操控官吏越發得心應手。

這治國其實還是官吏的事情,皇帝如果能將官吏指揮的如臂使指,能在官吏彼此爭鬥中,開辟出一條曲折道路,來達成自身的目標,那麼必定能夠青史留名!

處於對皇帝的敬畏,今日的早朝也滿是一種壓抑、凝重的氣息,一如往常,隻是在場的文武百官都很清楚,這次朝會的重點,並不是他們,也不是這猶如往事的奏對,而是一個正候在殿外的人。

等文臣奏對之後,皇帝又召武將詢問戰況。

這戰況可就不似前幾年國戰時的凝重,也不如半個多月前,白蓮教橫掃南方時那般緊急,無論是問話的皇帝,還是答話的將軍,都顯得從容不迫,言語間有種大勢抵定的氣度。

這也難怪,隨著諸事平息,那北疆隻有零星紛爭,又或者是哪家部族時而反叛,而南方更是格外平靜,白蓮教的上層被一網打盡,那中層與下層也隨之崩潰,已然沒了戰事,不過那白蓮教還有兩路大軍在外,雖然群龍無首,但終究是個威脅,便又有那立功心切之人,請纓而去。

這君與將說了一會,便將事情理清,李坤就道:“如今戰事幾乎平息,四海承平,實乃萬民之福。”

那殿中群臣則道:“皆賴陛下洪福齊天,德行深厚。”

“這是前線將士用命的結果,朕也不能竊功,”李坤搖了搖頭,話鋒一轉,“不過,說到功勞,有個人卻不能不提,無論是北疆平定,還是南疆平禍亂,皆是賴他之力,但因種種緣故,這功勞卻一直沒有將之算齊,如果繼續拖延下去,世人難免要說朕吝惜官位錢財,長此以往,誰人還會用心辦事?”

聽到這裏,這在場的文臣武將都是心頭一動,暗道一聲“來了”。

果然,隨後就聽李坤吩咐道:“讓邱言進來吧。”

這話一說,很快就從幾人口中傳遞出去,就聽一聲響亮的“宣邱言進殿”後,邱言就在萬眾矚目中,緩緩踏入了這金鑾殿中。

轟!

在他踏入大殿的瞬間,在場眾人隱約間,似乎是五感轟鳴了一下,仿佛眼前的大殿,在頃刻間崩塌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