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甲,本身是一個舶來詞,日文原文為繁體中文“機甲”,詞義為:裝甲(科學兵器や機械力で裝備すること)。因國內的廉價翻譯不明詞義在對眾多科幻作品的翻譯過程中直接套用,而開始為中國科幻迷所知曉,後被重新定義了其詞義及包含範圍,即相對機動裝甲,大型雙足或多足戰爭機器人。經常出現在科幻和遊戲中。它就是有人操縱戰鬥機器人,他們多采用人物直接操作或者遠程信息連接,通過智能化的計算機係統控製機體戰鬥。現在網絡上普遍認為,單兵機甲,即為機械外骨骼必將在未來出現,但是作為重武器的重型機甲也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在科技發展的前提下,機甲某些功用可能會比傳統武器具有優勢。實際上,機甲這類裝備依然不明朗,能否在未來發揮它應有的戰鬥力,依然要打一個問號。
機甲的實現首先要有個前提:懸浮戰艦/懸浮要塞的出現,或者說“全戰場”大型火力支援/運載飛行器,支持太空、大氣層引力圈、海洋、海底、陸地這不同“地形”條件的作戰行動,可以自行運動,又能搭載人型機甲和高速輕型戰鬥機。懸浮戰艦的火力係統將會十分強大,而且有可能本身就用核動力解決推進問題,那麼成為核武器的運載和發射裝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鑒於其體積,激光武器、飛彈武器都是屬於“標準配置”之類的,戰艦即要塞,至於防禦問題,現有的科幻小說往往是用能量場之類的解決,其實不用這麼複雜,導彈的運行軌跡是可以計算的,用“宙斯盾”的原理進行攔截即可,這些可用計算機來解決,何況伴隨懸浮戰艦行動的人型機甲和高速戰鬥機本身就可以起到保衛母艦的作用。
機甲既能夠像車輛一般在路麵上行駛,同時也能夠像人一樣行走,奔跑,但鑒於機甲自身重量與體積的關係,機甲不會具備跳躍和飛行的能力,但可以加載航空發動機,以提高機甲的高速巡航能力,增加作戰半徑。透過一些改裝或者外掛其他設備,還能夠讓機甲具備空降能力,甚至潛伏在水中。使用固化控製和模擬控製(固化控製即透過係統來控製機甲,將機甲的大部分動作處理交給計算機,方便駕駛員進行瞄準、戰術分析等,而模擬控製則是透過駕駛員自身的動作來控製機甲的動作,能夠讓機甲完成許多複雜的動作),讓機甲能夠更好的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
機甲的攻擊能力、防禦能力、機動能力是三個矛盾的統一體,為了提高其中任何一項指標就必然要削弱另外兩項的性能。比如,為了提高防禦能力,就必然要從整體上增加機甲的重量,則機動能力受到影響,或者減少載彈和武器強度;機動能力的提高,在與其他武器裝備等價技術對比下,隻能是通過增加體積和重量來實現,這樣又會影響到裝甲和武器的載荷;攻擊能力的提高同理。當然同時提高三項能力的辦法也是有的,那就是適量增加機甲的體積,同時也帶來受彈麵積增大的弊端。因此,必須尋三者之間的良好結合點,才能發揮出機甲的綜合能力。
(注:等價技術對比指的是,在體積和重量都不變的條件下的動力設備效率的提高,其他武器裝備機動能力也會提高,可用於提高其裝甲厚度或是提高武器級別,從而拉開與機甲的優勢,為了彌補這種劣勢,機甲必須也提高裝甲厚度和武器級別,反過來又影響了其機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