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在兩個或更多陳述、想法或行動之間的不一致。漢語辭源出自《韓非子》中《難一》所述故事。在邏輯中,矛盾被更加特殊化的定義為同時斷言一個陳述和它的否定。在口語和辯證法中,矛盾有著同形式邏輯中完全不同的意義。
矛盾,也就是亦稱“自相矛盾”。指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對(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斷。
西元前6世紀,克利特哲學家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所有克利特人都說謊。”這句話有名是因為它沒有答案。因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為真,那麼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說謊者,身為克利特人之一的艾皮米尼地斯自然也不例外,於是他所說的這句話應為謊言,但這跟先前假設此言為真相矛盾;又假設此言為假,那麼也就是說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說謊,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說謊,就是說這句話是真的,但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又會產生矛盾。因此這句話是沒有解釋的。
全能悖論始見於中世紀,因在基督宗教的教義中,至高無上的神是“全能、全知、全善”的,因此亦稱全能上帝悖論。全能悖論不是要否定全能者或證明上帝不存在,而是指出“全能”這觀念隱含矛盾,不可能存在著全能上帝,即使上帝存在,亦不會是全能的。
全能悖論可以有很多種問題變化,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
上帝能創造出他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嗎?
上帝能創造出不可能存在的東西嗎?(一般性論述)
依此推論,若果上帝做不出他舉不起的石頭,他就不是全能。反之,若上帝舉不起這塊石頭,他亦不是全能。當然這隻是單獨片麵考慮"全能"這個詞而已,如果結合全智考慮的話,上帝當然不可能創造他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
有一個類似的變形,稱為萬能溶液悖論:“是否存在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另一個變形關於人類的品德。上帝是全能的,上帝希望人類善良,因此上帝應當使每個人都變得善良。但現實並不是這樣,所以上帝並不是萬能的。
依此推論,如果真的存在這種溶液的話,那麼,該用什麼容器裝?反之,如果有容器可以裝它,那它就不是萬能溶液。當然,從容器角度討論萬能溶液悖論有一定嚴密性問題,因為“存在該種溶液”與“存在相應的容器來盛裝”沒有必然聯係。
辯證法辯證法的基本範疇,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矛盾首先是物質的,其次才是意識形式上的反映--作為概念的存在。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在古代哲學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對立麵的統一的思想。黑格爾在其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提出矛盾即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吸取了黑格爾的合理思想,係統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把矛盾規定為反映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辯證法的矛盾範疇不同於邏輯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本性及其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而邏輯矛盾則是由於違反了形式邏輯的規則而出現的邏輯錯誤,是思維混亂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