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了句“看了,再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倒賣的。”
王凱一直覺得自己不是那種智商妖孽的牛人,那麼合理的去吸收別人的智慧就成了一種手段。
老祖宗不也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嗎,吸取別人的意見改正自己的缺點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對於珍珠,王凱的了解不比對衛星的了解多到哪裏去。好在,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一般的東西都能在網上找到介紹。
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狗狗。王凱覺得這珍珠應該算是‘內事’,他就打開百度,輸入珍珠倆關鍵字。
網上的息很多,還是要靠自己去篩選。不過其中一篇文章講的是關於古代珍珠的價格。
“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藏布帛。
珠與玉向來並稱於世,是中國人審美意識和文化傳承的載體。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使用珍珠的曆史。在古代,珍珠不僅具有裝飾功能和經濟價值,還是社會等級的象征。圓美,豐盈,瑩潤,流轉,這些由珍珠的形態而獲得的審美感悟,也成為了沿襲至今的審美情趣和美學追求。
古人將珍珠分為九品,以形態渾圓、色澤瑩潤為美。形體傾斜不正或有皺褶,色澤帶有黃暈,都屬於是瑕疵。而珍珠的顆粒越大,圓美光潔,能發出七彩的虹光,就越值錢,也有七分為珠八分為寶之說。
清人趙翼的《簷曝雜記》,對清代廣東市場上的珍珠價格有很詳細的記載:一顆大如龍眼,帶有黃豆大小的黃暈,重約三錢的珍珠,要價是一萬兩銀子。若是同等大小,又無瑕疵的珍珠,兩萬兩銀子也未必能夠買到。而一顆重約六七分,形態不太規整的珍珠,價格在七八百兩銀子上下;如果是同等重量,形態又很渾圓的珍珠,就要兩千兩銀子。
乾隆年間,信佛的有錢人家,常以珍珠製作念珠。選取每顆重約四分,色澤、形態相似的一百零八顆珍珠,需要花費四五千兩銀子。若是選用五分重的珍珠,價格則在六七千兩銀子上下。加上佛頭、背雲的珠子,一掛念珠,要三萬兩銀子才能盡善盡美。”
雖然裏麵那些什麼分,錢之類的名詞看的王凱暈暈乎乎,不過後麵那些兩萬兩銀子,七八百兩銀子,二千兩銀子的價格看的王凱那個雞凍啊!
再次打開一個網頁,找了一下文中的‘分’‘錢’是什麼意思。
錢,中國舊製。1斤=16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約為3.73克。分,一錢的十分之一稱之為分。算起來兩克多重的珍珠就能值七八百兩銀子,這還是品質一般的,如果是同等重量,形態又很渾圓的珍珠,就要兩千兩銀子。
看完這些,王凱感歎了一句,真是暴利啊!他在李家賣了十來串玻璃珠也才賣了五百兩,而一顆珍珠的價格卻能賣到幾千兩上萬兩,兩廂一比較,王凱還真後悔沒有早想到珍珠這項好買賣。
點上一根煙,王凱有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現代人工養殖珍珠的價格,具體的價格資料倒是找不到。
不過有兩條信息讓王凱笑了起來,一條是說,在珍珠之鄉諸暨賣珍珠就像賣大米一樣,是論斤賣的。
另一條就是說現代的造假工藝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一些人工合成的珍珠就連常年接觸珍珠的老師傅都沒法用肉眼鑒定出來。
起點中文網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