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新學成為空中樓閣……”
思緒流轉之間,天子腦海中,這句話亦是隨之定格。
很是顯然,要新學徹底鑲嵌入這個時代。
最根本的,是思維觀念,或者說要從意識形態上扭轉對算數這些小道的輕視。
而這一點,不管是之前的種種潛移默化措施,還是這一次千金買馬骨,以及最為重要的孔府這聖賢一脈的搖旗呐喊。
皆是為了從意識形態上進行改變。
如今意識形態的改變,已然起勢,且愈演愈烈,要想避免出現竹籃打水一場空的事情。
現實的貫徹落實,也必須提上日程!
即………如何將新學,從武院工科,擴散至全國!
顯而易見,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辦學!
但這個學,如何辦,如何與現有的教育體係,科舉體係,契合到一起,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曾經,天子也以為,這個時代,是個愚昧時代,識字讀書,是少數人的特權,知識,也被少數人壟斷。
但深入這個時代後,他才發現,這些,還是他太片麵了。
就如前明,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對教育極其重視。以“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大興教育。
前明洪武八年頒發學校貢舉製度,各地方分辦兩種學校,一種是府,州,縣辦理的學舍,即府學。
名額有定數,每天供應生員飲食,一種是鄉裏辦學舍,每三十五家辦一“社學”,生員沒有定額。
府、州、縣所招收的學生以官員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優秀者、年十五歲以上、讀過四書的為合格。
科目有經、史、禮、律、樂、射、算等項。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績優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選拔最優者送至京師,妻子可隨行,負責一切費用的學成後由天子召見,分科擢用。
其任用之職務有禦史、知州、知縣、教官、經曆、縣丞、部院書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於鄉裏學舍之教師,由郡守縣令選擇有學行者擔任之。鄉學亦三年一大考,師生均有升級製度,明朝讀書教化之風,其盛況亦是遠遠超過了唐宋時期。
隻不過,再好的製度,也抵不過時間的消磨,隨著製度的糜爛,官學也幾乎形同虛設,明朝的教育體係,也逐漸演變成了官助民辦,即鼓勵民辦私學。
如此,各大私學橫行,雖也起到了極大的教化作用,同樣也為大明提供了相當多的人才。
但,私學,私之一字,亦是可以完全說明一切。
能辦私學者,大都是地方富有之士紳地主。
這些鄉紳地主,辦私學,最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自家的子弟,而隨著官學的落寞糜爛,貧寒子弟,要讀書,自然也就隻能去各個地主鄉紳所辦之私學。
但凡讀書稍有天資者,自然會受到各地士紳地主的拉攏投資,而隨著時間演變,自然而然,就有了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明末的黨爭,東林的興盛,官商的勾結,與官學的落寞,私學的盛行,顯然,也不無關聯!
他這個天子,要將新學的種子灑出去,自然不可能倚靠私學,甚至,天子都不願私學在大恒朝存在。
教育,且還是鑲嵌了新學的教育,完完全全就是關乎國之根本,關乎意識形態的統一,關乎大恒國運,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事情。
而私學,雖有諸多益處,較之大恒的國情,弊大於利!
“公學……”
天子輕喃,隨即看向剛走進殿中的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