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劇作也就是故事,被很多人病詬,這個單獨說一下,故事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這話我認可,尤其是對於商業片來說!
但有時候會有變通,《左耳》原著寫的不咋地,這是一個作者的自省,寫《左耳》的時候,我的寫作風格、文筆什麼的都談不上,但好在我還算有點天賦,重點刻畫了人物,所以,很多讀者即便忘記了《左耳》的故事,依然記得李餌、黎吧啦、張漾、蔣皎、許弋…”
“蘇導在改編劇本的時候,顯然也是如此,故事情節更多為不同人物性格服務,而不是情節之間的起承轉折。所以,出現了專業的人不認可,觀眾尤其是原著粉絲誇讚的對立局麵!”
“我看到業內很多人不解,覺得《左耳》不配這樣的高票房,我持保留意見…我個人認為,從製作、商業角度來說,《左耳》是一次成功的經驗!”
“當然,大家不喜歡,我也能理解,畢竟…這是我七年前寫的東西,那時候我的糾結的還是到底是去北大還是清華呢,哈佛也不錯…”
“最後,我想說一句:《左耳》作為國內第一批麵向90後觀眾群體的青春片已經出來了,青春片類型浪潮肯定會開啟的,我分享兩個觀點,也算是一些經驗吧:
第一,內地電影觀眾群的日趨低齡化,目前沒有看到任何放緩的跡象,未來20歲出頭,甚至20歲以下,會成為電影市場決定性的購買人群,所以,不要拍那些莫名其妙的劇情,不要把你的審美建立在觀眾審美之上,不要傲慢,觀眾不買賬,多想想自己的問題!”
其次,原著暢銷小說+新演員這個模式可以沿用,但最好不要過於依賴,因為觀眾的審美成熟的很快!”
“另外,《掌中之物》明天播出,希望我大家多多支持,也希望大家喜歡我給老胡設計的新形象!”
……
兩篇微博一出,一堆人回複。
待遇不同,《搜索》的評論挺少的,大都是‘恭喜’、‘老大牛逼’或者‘什麼時候上映…’
關於《左耳》,評論很多。
大都是支持的留言——這很正常,你去看看張嘉佳的留言,即便是《擺渡人》下映那天的留言都是‘老張,電影我看了,沒有那麼爛,加油,我們挺你!’
當然,現在是2011年,還沒飯圈化呢,沈長林的微博留言批評很多,但很中肯,比方說ID‘貓月’:‘老沈,你這開了一個壞風氣啊,你自己都說《左耳》不適合改編電影了,還要硬做,很多小說其實都不太適合改編成電影,次元不同,讀起來可能沒什麼,但看到真人演出來可能就尷尬了…更尷尬的是,我聽說好多青春小說都要改編了!’
‘老沈,這次原諒你了,下次你再參與這種項目,我不會貢獻電影票的!’
‘真沒想到《左耳》居然能拍出來,看了一下,跟我想象的一樣,劇情真狗血做作!’
沈長林隻看了幾個,沒來得及回複呢,手機響了一下,他掃了一眼,然後趕緊劃開…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87727714/725766639.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