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阿謀(第三更)(1 / 2)

見麵聊什麼?

就是聊一些很佩服你,仰慕已久之類的客套話…

難道一上來就開撩?

開什麼玩笑,那可是張魚綺!

且不說能不能撩得動,關鍵你要是做了什麼不順她心意的事…人家會拿刀砍人的。

而且能說出藝人是高危職業的人,智商、情商也不高。

雙商不高的人,沈長林沒興趣多接觸…

簡單聊了幾句,進放映廳看電影。

《金陵十三釵》,沈長林當然看過,劇情很簡單,就是一個類似《辛特勒名單》的救贖電影,救人的換成了美國神父,順便加了商女亦知亡國恨,此恨無關風與月的劇情。

上輩子的記憶了!

不過,這次再看,有點被驚到了。

阿謀對光影運用實在讓人驚豔,如果說開場時候的冷色調,任何合格的導演都能想到,那對彩色玻璃的運用稱得上如花妙筆了。

十三釵跨入教堂的大門女學生們在隔著玻璃悄悄窺探開始,透過彩色玻璃看到的她們進門展現出全片最美麗的一麵。

端莊華麗而不失風騷,在光線下英姿颯爽!

這是在暗示著這幫女的並不像人們平時的印象中的那樣灰暗和低賤,而是將會有一段驚豔偉大的經曆,活出她們人生的光彩!

對了,這個透過玻璃折射的場景後來還照搬進了《長城》…

——《長城》的最後一戰,五色琉璃塔,五色斑斕的聖光中,演員的臉色顯得非常鐵青。

最後,秦淮河女人替女學生赴死的行為,是電影橋段的高潮,也是將這些開始隻有一副臉譜化麵孔的角色形象逐漸飽滿的過程…

沈長林不自覺流下了眼淚!

沒辦法,太煽情了。

……

《金陵十三釵》柏林亮相後,媒體褒貶不一。

英國知名影評網站cine-vue認為這是一部很美很動人的電影,對演員褒獎有加,“演員真是太棒了,不過貝爾更為出色”。

“張導演此次對於色彩的運用相較於他早期的作品明顯克製了許多,然而美麗卻絲毫沒有減分,反而更為細致和震撼!”

但也有媒體表示:“角色過於誇張,要麼就特別好,要麼就特別壞。”

他們對侵華戰爭了解的太少了!

看完電影,沈長林一點也沒感覺到青色,突然想到了一幫教授重點批判的‘青色’,真尼瑪無語!

尤其是清華的肖鶯教授…好吧,想到清華,立馬就懂了。

那能不罵阿謀嘛!

阿謀真的是,萬人嫌。

《活著》備受好評,有人挑刺揭露傷痕;

《一個都不能少》關注教育,有人跳腳美化國家;

《英雄》開啟華語電影商業化模式,有人因此靠電影賺到了錢,還扭過頭反咬一口;

即便是《懸崖之上》再次創新,也有人諷刺江郎才盡。

有時候,想想罵的那些話,都不用過腦子,多看兩眼就知道立不住,拍陋習拿獎不是藝術,拍商業片又成了放棄藝術。

那麼放棄的藝術又是什麼?不就是那些人批評的所謂陋習嗎?

前後矛盾的論點與論據,扣帽子都扣得不嚴謹。

《紅高粱》、《有話好好說》、《英雄》、《金陵十三釵》、《懸崖之上》都是不同類型的電影。

阿謀為什麼能拍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電影,已是古稀之年還不退休頤養天年,以他的成就完全可以被捧成神。

因為他愛電影,不想離開電影,因為他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看似每次都抓住了機會,其實每次都做了萬足的準備。

天分特別高還特別努力。

有些人真的牛逼!

他們一通百通,還踏實認真,注定做什麼事兒都會成功;

有些人是吹出來的牛逼…

每部戲都榜著自己的經典作品,還不讓說實話,聽不得半點不順的話;

還有些人,即便都是吹逼的通稿,也不夠牛逼!

……

酒店,沈長林找到阿謀,握手,兩人坐下:“導演…這是您第幾次來柏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