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再上《麵對麵》(第一更)(1 / 2)

陳婧有不同意見…

今年情況特殊,好萊塢進口片份額擴大一倍,這種前提下,路演當然要多做!

路演除了跟院線搞好關係,此外,更看重的是媒體上的回報。

邀請名人跨界探討,真的有效果的。

媒體會看情況報道,但凡有任何爆點,都會放在頭版。

陳婧接著道:“我們這次邀請了羅永浩、馬東、崔勇元、韓憨還有郭景明!”

沈長林經驚訝反問:“他倆同意同時登台?”

陳婧很神奇的知道他說的是哪兩位,搖頭:“那倒沒有…”

“那把郭景明踢掉吧,我跟他沒有任何交集!”

“那成都站換成誰?四川名人…要不,咱們找李玉春?”

沈長林翻了翻白眼:“且不說她跟咱們又沒有交集,你覺得你找她,她就來了?”

陳婧攤手:“那你說找誰?”

沈長林沉思了一會:“也不一定非得是當名人,我挺喜歡竇文韜的,加上他吧!”

“文韜…也行,我去發邀請!”

……

央視這次安排的節目團隊依然是《麵對麵》…

隻不過主持人換成了董茜…

不是偏見啊,不過沈長林對央媽的主持人真沒太多好感。

一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還要死尬煽情的德性!

除了撒唄寧…

這是有傳承的,從倪大媽就這樣:老媽媽雖然您失去了兒子,但他是為了人民而犧牲的,您此時此刻有什麼感想?

她能有什麼感想,你死過兒子嗎?

你覺得冷血?

其實這就是新聞報道,采訪白血病兒童,細節就是‘他們家長是什麼想法?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家長是什麼感想?孩子的病,治療費怎麼辦?’

傷口上撒鹽?

觀眾愛看這個!

好在沈長林這次隻是電影采訪。

依然是屎黃色的燈光,沈長林坐在董茜對麵,先是打招呼,然後進入正題:“柏林拿獎了,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嗎?”

“我感覺還行,主要團隊挺高興的…”

“柏林電影節誒,隻是還行嗎?”

沈長林想了想,還是道:“我不是那種追求純藝術的導演,《搜索》的敘事方式也偏商業化,我們是接到柏林電影節邀請,才去的,本身就沒報拿獎的希望,能拿獎算是意外驚喜,但也導致國內宣傳不好做!”

“不好做?”

“因為大眾固有影響,能在歐洲電影節拿獎的電影都是那種晦澀難懂的類型…”

其實沈長林想說‘打擦邊球’的,但這是央視,很多話不能直接說。

當年第六代的作品在國內賣盜版,買的人都是因為封麵做的比較讓人衝動…

“你擔心觀眾不接受?”

沈長林點頭:“對!別說觀眾了,就算是我聽說一部拿了獎的電影,下意識也會覺得這電影跟我沒多大關係,不會去看!”

“為什麼會有這種事?”

“這要說到我們的困境,歐洲的三大國際電影節和好萊塢的奧斯卡,構成了中國電影認知自身的上窮落碧下黃泉的兩個極端鏡像。它們完整地構成了中國電影所想象的國際,而這個國際的內在分裂,也恰恰是中國電影本身的內在分裂。”

“能具體說說嘛?”

“我們在走電影工業化,標榜的是美國電影市場,但歐洲電影推崇的是藝術,市場和藝術,兩個看似平行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