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口碑(第三更)(1 / 2)

電影結束,場下鴉雀無聲,過了一會不,才爆發了強烈的叫好聲!

來的大多都是業內人士,他們能分辨一部電影的好壞。

《搜索》確實是一部好戲。

沈長林率領一眾主創上台,然後鞠躬道謝…

主持人是劉儀偉:“感謝沈長林導演還有我們的主演給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作品…”

然後提問:“導演,最後的那段是什麼意思?”

“算是提醒觀眾吧…”

“提醒?”

“有句話叫: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我翻看了原著,發現翻譯錯誤,原話是: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正確翻譯應該是‘雪崩中,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平庸之惡也是惡!”

“當輿論發生,我們很多人隻會相信或者他們願意看到的更有趣的展開,沉浸在自己製造的狂歡裏,而不是理智尋找真相…”

“電影裏,為什麼要設置陳若兮這個角色?”

“你想問我為什麼對記者,對媒體沒有好感?”

“對!”

沈長林笑了笑:“上學的時候,我們語文老師說了‘高手在民間’,舉例500年難得一遇的數學天才蔣春暄…

我沒聽過這個名字,於是記了一下,之後特意調查了一下,過程中,我還發現我們老師的論據就是某雜誌的一篇《令人深思的“蔣春暄現象”》,那雜誌銷量很廣,言語裏各種替蔣鳴不平,說他在國內學術界“長期受到難以言說的冷落”,說他“牆內開花牆外香”。指責“現今的科技體製還不夠健全,缺少應有的推動科學原始創新的機製和保證學術成果得到公正評審的健全體製…”

“我有點懷疑,一個五百年難得一遇的數學天才,為什麼沒有人認可呢?

自己調查了一下,然後得知所謂的牆內開花牆外香並不對,蔣春暄在國外並不吃香,隻是有另類人士欣賞他,從未獲得國際學術界主流的認可。

海外發表蔣春暄對哥德巴赫猜想證明的《代數·群·幾何》,並沒有被列為SCI,也不是一個真正的專業雜誌,而高度讚揚蔣春暄的雜誌主編桑蒂利,根本不是專業的科學家,他的身份是美國民科大佬!

甚至08年的時候,英國數學家 Martin Huxley還寫信反駁蔣春暄…認為他所謂的證明就是狗屁不通的玩意!”

“真的是,為了批評體製,什麼謠都敢造,關鍵還有一堆人真的相信!

我們老師誒!

你就不能稍微調查一下嘛?我就覺得做媒體或者做電影,立場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四個字:實事求是,當你提前預設好立場了,難免會帶有偏見!”

……

嗯,噴了一下某雜誌,這幫記者回去一查就知道是《南方周末》,這絕對是個爆點!

當然,他也沒想到自己隻是隨口舉例,會引發之後的一輪口水戰…

後話,暫且不提!

記者問答,有人問了鄧朝這個角色發揮空間不大,沈長林點頭:“楊守誠這個角色…人設上就是一男花瓶,以朝哥的演技演這個角色有點委屈他了…但沒辦法,我如果改人設,整個故事就得改!”

“表現最驚喜的當然是媛媛姐,最開始我擔心她的演技可能會影響到故事的展開,後來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她就是葉藍秋!”

“確實,本來可以把葉藍秋設置的更淒慘一點,或者再加一層身份,比方說她真的是沈流舒的小三,但這麼做,觀眾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葉藍秋身上,我拍這個電影的本意是想讓觀眾像戲裏的看客一樣,當笑料一樣來看待整個故事…不要移情戲裏的任何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