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選擇用陸含,就是想借助他的人氣…
其實流量也不一定是壞事,隻要別是主角就行,還有,他們得認真!
有流量明星,但是對電影整體沒有特別的影響。對於片方來說,既可以提高知名度,減少宣傳壓力,得到意外的票房收獲,何樂而不為?
可恨的是量身定做!
甚至粉絲定製。青春、愛情、玄幻題材是重災區。
日韓國外偶像和演員是區分開的,美國的青年偶像有一個圈子,要進入到正式的演繹行業,必須用實力證明自己才可以。
迪士尼那麼多青春偶像,成功踏入主流電影圈的就隻有安妮·海瑟薇。
麥莉·賽勒斯的《乖乖女是大明星》全球賣了1.5億美元,也沒有出後續,麥莉·賽勒斯繼續唱歌…包括詹妮弗·洛芙·休伊特,也是偶像出道…
但國內的情況是電影市場尚未成熟,但流量的吸金能力卻遠超過電影自身的號召力,這才形成了流量定製的畸形市場。
一度侵占了主流電影市場的空間,所以,才會迎來那麼多人的抵製!
亞文化始終是亞文化…
所以,沈長林不是合格的資本家!
在資本家眼裏,粉絲的一百塊和普通觀眾的一百塊有區別嗎?
你能看出來哪張高尚,哪張低賤?
他明明可以布局粉絲電影的,至少能賺兩三年!
其實,以流量明星為主打的電影會被大家罵的更慘的原因很簡單,有一個很常被引用的理論:一部電影投資就那麼多,給到演員就不會給到導演和各類服化道演職人員。
而且過度依賴流量,其它方麵自然不盡心…
本身就爛爆的劇情配上要啥沒啥的爛演技,然後服化道具也都5毛塑料。
怎麼可能出好的作品?
而且粉絲控評:隨便看看影評,清一色粉絲的安利各種猛誇…
閉著眼睛瞎姬霸吹!
不能質疑,一質疑就是‘你造我家XX多努力嗎?’
努力你大爺,今天你腳演技和粉絲閉眼吹騙了我的錢能報銷嗎。
不過市場調控能力真的很快,近兩年逐漸變成了,流量明星希望找一部好作品提高演技,甚至可以底片酬加入,但是不一定找到到,市場上能夠借助流量的作品越來越少。
很多優秀作品幹脆找純新人出演,《狙擊手》就是如此…
扯回來,沈長林問施施:“你覺得陸含怎麼樣?”
“…沒怎麼接觸,但我感覺就一個挺幹淨的BJ小夥!”
“演戲認真嘛?”
“…還挺認真的…”
“那就行!”
想想也是,《匆匆那年》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雖然是配角,但戲份還是挺吃重的.
他肯定很用心…
……
書房,沈長林在翻看劇本,就是那部中韓合拍的《盜賊們》劇本…
他的下一部作品!
嗯,依然是商業大製作…
按照某些評價:十億票房量級!
其實業內很多人希望他魔障幾年,拍幾部講情懷的作品,就那種不賣錢的…
比方說褲子的《1942》或者阿謀的《金陵十三釵》…
《搜索》好不容易讓不少人看到希望,他又開始做商業片了!
不講武德!
“…我不來了,你來吧!”
說著話,施施從桌子底下鑽出來,這個動作有點累人…
他倆在玩總裁和貼身秘書的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