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喬致庸雖然披頭散發,但看上去比原來的樣子要像人多了。
剪完頭發以後,孫明就單獨把喬致庸拉到書房議事。
喬致庸以儒術指導商業經營。
“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是他的經商之道。
在聽了孫明講述居延城麵臨的現狀、問題以及對他的期望之後。
喬致庸迅速開動腦筋,並且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方案。
“主公,要想實現您心中以商養兵的目標,光靠吸引突厥人來這裏易貨是不夠的。”
“因為我們一方麵需要用絲綢、茶葉、陶瓷、鐵器等東西吸引突厥人。但另一方麵,也需要有人來提供這些絲綢、茶葉、陶瓷和鐵器這些東西。”
“而居延城遠離中原,漢人輕易都不會踏足此地,要想吸引中原商賈來此貿易,就必須拿出一些能讓他們心動的東西。”
說到這裏,喬致庸頓了頓,然後笑著問孫明道:“主公,你知道居延城有三寶嗎?”
“你說的是......”
孫明若有所思地問道。
“居延城有三寶,分別是鹽、石炭、以及駿馬!”
說著,喬致庸就開始給孫明詳細介紹起來。
“石炭是冶煉和燒製陶瓷的重要原料,而駿馬更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但是相比石炭和駿馬,鹽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意義更加重大。一個老百姓可以不騎馬,也可以不用陶瓷,但他們不能沒有鹽啊!”
“居延城鹽礦豐富,光附近有吉蘭泰鹽場、察汗布魯克鹽池、雅布賴鹽池、以及屯鹽池等8處鹽池。”
“這些鹽場中的鹽因色澤不同而被分別稱為‘白鹽’、‘青鹽’、‘紅鹽’、‘黑鹽’等。”
“自漢代一來,這裏一直是華夏著名的產鹽區,許多突厥貴族也是因為把持了這裏的鹽礦才賺取了大量錢財,富得流油。”
孫明一聽,整個人立刻激動地站了起來。
在此之前。
他隻知道這裏盛產煤礦和駿馬。
卻不知道原來這裏還產鹽。
怪不得那些突厥貴族們都喜歡聚集在這裏了。
孫明是穿越者,自然知道這三樣東西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
如果運作得當。
光憑這三樣東西,甚至就可以控製整個中原地區的經濟。
喬致庸給孫明講了很多他的計劃。
除了如何用低價精鹽、石炭來吸引突厥百姓以及中原商賈來居延城貿易以外。
他還戰略性地提出了一個想法。
就是利用低價精鹽,對整個中原地區實行傾銷。
這樣在攫取大量財富的同時,還可以用鹽為貨幣本位,推行銀票。
從而控製整個中原地區的經濟命脈。
要知道,從隋朝到唐開元年間,朝廷在控鹽方麵一直是比較寬鬆的。
甚至在貞觀年間,因國力日盛,朝廷放任百姓隨意買賣食鹽,並不征收鹽稅。
直到安史之亂以後,朝廷為了收斂錢財,不僅開始嚴格控鹽,而且還將每鬥鹽的價格從10錢提升到了110錢。
百姓吃不起官鹽,隻好吃私鹽,這就導致私鹽販子就越來越多,而且賺的盆滿缽滿。
唐末的黃巢就是出身鹽販世家,家境十分富足。
他考科舉幾次不中後便怒而造反,靠著家族積攢的財富迅速招兵買馬,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