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李子卿的想象中,草原是美好的,是風吹草地見牛羊,遍地野花遠處雪山,大唐騎兵馬蹄聲整齊,從平坦廣闊的草原上以雷霆般的速度向吐蕃部落發起突襲,然後再次遠遁,迎著草原的風一路向西。
但事實上草原行軍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不僅一點都不美好,對於大唐騎兵來說,甚至像是一種折磨。
比如此刻的李易,就看著被草原水泡子拖慢的行軍速度一臉愁容。
草原叫水泡子,中原人叫沼澤,說白了就是因為這片平原地處金川和黃河中間,因為河流的改道衝刷,以及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極大的沼澤地帶,騎著馬的騎兵一陷進去人也許還能跑掉,可馬是怎麼也救不回來了。
空氣裏飄散著一股腐臭味,李易再次打開從鄴城得到的地圖,與之前從絲棉部搜出來的地圖對比看著周圍的地形,看著沼澤地帶隻剩下了二十多裏,不由鬆了口氣。
滅掉絲棉部已經過了三天了,李易花了一天時間讓全軍完成了整備,想趁著消息還沒傳進草原之前完成集結進軍,可沒想到被沼澤活生生拖了兩天。
雖然有著之前顧懷畫下的地圖,也有著絲棉部找到的小路,但沼澤還是給騎兵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整整五千騎兵小心翼翼的從已經探出的安全地帶上通過,速度根本快不起來。
每個騎兵身上都掛著糧食,五千騎兵勉強做到了一人雙馬,馬車扔掉,天雷由親衛們隨身攜帶,至於輜重...都打奔襲戰了還要什麼輜重?
反正進了草原滿地都是草,倒不用擔心馬吃什麼。
一名斥候從前方騎馬過來回報:“將軍,前方水泡子沒有小道,抓的絲棉部的人也說這裏沒有路能過,隻有等冬天水位低了才能過去。”
李易早就知道最後還有著這麼一片沼澤要過,聽了回報也沒有露出什麼異樣神色,隻是點頭下了軍令:“讓後軍先過去搭浮橋!半日之內,必須全部過去!”
“是!”馬上斥候領命就要走,卻被李易喊住了:“實在是太年輕了...你就是那個殺了二十多個吐蕃人的向二?”
“是三十一個,將軍,”斥候認真的解釋道,“卑職親手數過的。”
李易被這小斥候的嚴肅認真引的一笑:“是自願進的斥候隊?”
“那夜之後將軍說斥候隊要擴充,卑職就主動申請了,”向二緊了緊身上的鎧甲,總感覺有些大,“卑職以前在涼州就是斥候,還是做斥候習慣些。”
“不愧是能一晚上殺三十多個吐蕃人的少年郎,身為斥候,既要偵查敵情,又要護衛兩翼,有辛苦但也有軍功...去吧!多殺些吐蕃人,本將軍給你記著,打完了仗,親自給你請功!”
“謝將軍!”
......
要打一場奔襲戰,需要的是什麼?
已經思考了數個日夜的李易得出了結論,這次作戰要想成功,無非也就四點而已。
第一點,要有一個完美的路線,避開草原上吐蕃巡視的主力部隊,直搗那些部落營賬,避免和吐蕃騎軍正麵對上,實行三光政策,以戰養戰,就糧於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