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2章 天氣都涼了(1 / 2)

付出會有回報,白路的忙碌終於看到成果。

《奮鬥》首映了,達倫和白路的名頭雖然夠響,可除他倆以外,主演們的名氣隻能算是一般,首映式就搞的很低調,稍稍請上幾家媒體,象征性的亮個相,沒有請嘉賓,甚至沒有紅毯,十來分鍾搞定,主要是看電影。

這是白路第二次出現在美國影片中,假如《一個警察》也算美國影片的話。從嚴格意義上說,《奮鬥》才是白路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電影。

因為《一個警察》的驚人表現,取得超級好的票房和獎項成績,很多人對《奮鬥》特別關注,不知道白路會不會原形畢露被打落塵埃?

把白路打落塵埃是很多美國人對《奮鬥》的最大期待,因為這種期待,影片臨近上映日的那段日子,網上、媒體都有討論,說到底無非三種觀點,繼續牛皮、打落塵埃和關我屁事。

討論很熱烈,加上製作公司有意識的推廣宣傳,院線方竟然安排了三千多家影院進行首映。

然後,電影終於開始上映,出現在觀眾麵前。

不得不說達倫確實牛皮,別的不說,有一雙慧眼,挑選各個膚色各個種族的年輕演員,隨隨便便就配出一道大餐。從演技上說,這些年輕人完全沒問題。

演技過關,劇本又好,再有著名大導演和奧斯卡影帝加盟,讓這部影片贏了,起碼在首映幾天裏,一直都是特別牛皮的存在。

從視覺角度來說,《奮鬥》肯定比不上那些超炫的大製作影片,但是它有思想,反映了達倫的某些想法,反映了這個時代很多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同時又奮發向上,給觀眾正能量,簡單說就是有一個好的主題,好象當初的《洛奇》一樣。

後麵半句話是某位影評人說的,在那個特殊年代有那樣一部特殊的電影引起巨大轟動,然後呢,《洛奇》一直有續集,也都是盡量精彩。

把《奮鬥》和《洛奇》比在一起,對於很多電影人來說都算是褒獎,白路也是這種感覺。

最近的白路一直呆在美國,製片方為了把影片炒的更熱,可以賣更多錢,讓達倫給白路打電話,希望能出麵接受采訪。

整部影片那麼多人物,包括達倫在內,都沒有白路有話題。這個中國人像個傳奇小子一樣,一出現就石破天驚,以連續的驚人表現出現在美國人民的眼中。

盡管這個所謂的多民族國家有著所謂的寬和和包容,事實很排外,一個華人想要在這片土地取得成功,比黑人還要難上一百倍。所以,當白路以各種新聞不斷刷新人們眼睛的時候,很多人其實並不平衡或是不以為然。

很多有能力有勢力、甚至有權力遏製白路發展的人或者集團,已經有很多次的暫時性合作,概括出來就一點,限製白路發展。

可惜他們行動的有些晚,白路雖然經常在美國媒體上出現,可一開始是以麗芙和珍妮弗的緋聞對象出現,白大先生根本不鳥你美國市場,想遏製也得有個機會才行。

後來白路免費請大家吃中餐,又搏了一段時間的版麵……再有其它雜七雜八的事情不提,突然就買個電影公司,突然就拍個電影。

拍電影是花錢,就算想扼殺你,也得等你花出很多錢以後,那時候弄一下才爽。可美國畢竟是商業社會,賺錢是大前提,電視台為賺錢,直播兩場白路拍戲鏡頭。

報紙為賺錢,連續十天報道白路拍戲的驚險過程。

等到了後期電影上映,院線為賺錢,一再增加上映熒幕。從那個時候開始,盡管很多大公司想要收拾白路,可惜都是有人為了賺錢,不理會他們的態度。

白路不是敵人,也不是壟斷寡頭,又是初次在美國電影市場出現,就算有人想敵對,力度也會不同,會有人不以為然,更會有人跟著一起賺錢。

所以,白路成功了。

在他成功之後,麗芙是主流社會中最主流的一員,了解到很多事情。為幫助白路,才會收購很多公司的很多股份,別的公司不說,已經入股兩家電影公司和兩家電視台。

甚至可以這麼理解,收購這些股份其實是被逼的,為了讓白路在美國有更好的生長土壤,不得不跟主流電影公司和主流媒體聯合起來。

總之就是,因為種種原因,白路很有話題性,即便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

製片方想賺錢,當然不會錯過白路這種人物,為此製定了一係列的宣傳計劃。

低調的首映式其實也是種宣傳,用低調顯示著他們的不同。事實上,網絡上有製片方安排的水軍。

而如果上映十天後的票房還是很牛,會讓主演們上最紅最火的夜間訪談節目。等未來開拓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的時候,還會讓白路去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