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的領導者們陷入了恐懼,他們發現,再這樣下去,自己就要太監的重蹈覆轍了。他們也終於明白,不解決這場經濟危機,就無法贏得民心。
換言之,誰解決了這場危機,誰就贏得了民心。
大家互相看看,不禁相視苦笑,要是誰有這能耐,何苦讓局勢落到這般田地?
但如果讓危機持續下去,不僅大家的目標無法實現,所有人,連同這個國家,都可能走向毀滅。
可上哪裏去尋找救世主呢?許多人想到那個不願意提起的名字——沈默。
其實沈默沒死的消息,已經在上層社會傳開了。但是瓊林諸子沒有公開承認過,其它各派也就樂得裝聾作啞,原因無它——人人皆有私心而已。
起義初期,大家還有共同的目標,但當把太監們消滅後,各派就開始爭領導權、爭地盤,抓住一切機會壯大自己。這種時候,誰都不希望有個強勢的領導者出現,使他們不得不把吃下去的吐出來。
名義上,起義各方的領導者是瓊林黨人,但沒有沈默的瓊林黨,約束不了泰州派,也約束不了那些富商大豪,更約束不了地方上的官員。大家都樂得沒有約束,好多吃多占呢,所以一直揣著明白裝糊塗到現在。
但這會兒,大家發現,不能再裝了,因為東南這個巨大的爛攤子,已經爛到無以複加,再不收拾都得被害死。如果這世上還有個人能收拾的話,那一定是那位威望蓋天,智慧無雙、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江南先生了!
雖然明知道請回這尊佛,就得供一生。但形勢比人強,大家也隻有捏著鼻子認了。況且以沈閣老的行事風格,大家都會有肉吃的……隻是必須讓他分罷了。
盡管一時間,大家並不知道沈默在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先利用利用他。
從二月份開始,各大報紙上便開始頻繁出現‘江南先生’的字眼,試圖用沈默這個名字來穩定人心。
應該說,這一手起到一定的效果,因為民眾知道,是這個名字開了海禁,設立了證券交易所、組建了彙聯號……可以說,東南能迅速從戰後的硝煙走出來,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使大家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都離不開這位大人物的貢獻。
而局勢開始變壞,正是從這位大人物消失開始……
他在,一切都好,他不在,一切都亂了套。那麼絕望中的人們,不由開始期待,如果他能回來領導這一切,那麼會不會扭轉乾坤呢?
不過首先大家要問一問,他老人家這四年去了哪裏?為何會玩失蹤呢?總得給大家個交代吧?
當然,這對掌握了輿論武器的人來說,不是什麼問題。
先是有名士出來說,自己曾在琉球國見過他,並有幸受到他的招待,但對於為何隱居在琉球,先生並不回答,並請他不要透露行蹤。現在需要先生來力挽狂瀾,名士也就隻能說話不算數了。
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就有人站出來說,自己是當初護送先生回籍的官兵。當時遇到颶風發生海難,隻有小部分人乘小艇逃生,他和先生有幸共乘一船,最後到了琉球。休養一段時間後,他和幾個同袍準備回國,先生卻不打算離開琉球,並同樣也囑咐他們,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蹤。
對於內情,這個原先的軍官是知道些的,他說:‘先生的隨從曾說過,先生在內閣時,因為一些涉及到先帝的秘辛,與李太後成為了死敵。是李太後殺害了先生的父親,目的是逼迫先生丁憂。怕是在鄉裏也安排了刺客,就等他回去了。’所以他推測,先生有家不能回,是因為受到了太後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