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報?時報?
麵對沈以誠突然話鋒一轉說起這個,何聞道跟嶽正兩人都下意識的愣了一下。
其實報紙這種東西,放在華夏並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新鮮玩意,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類似的文抄,古代稱之為邸報。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傳播時事,而是向全國州縣刊登皇帝諭旨、大臣奏章、朝廷法令、官員任免等等信息。
但是這類純粹的官方信息,存在著一種時效性上的落後,以及過於專業化的弊端。想想看百姓就連字都不認識,你要他們去閱讀朝廷那文縐縐的法令,不是強人所難嗎?
沈憶宸想要改變這種弊端,辦一份偏向於後世的時報,內容更貼切於底層市井,大幅度的增強時效性,使之成為百姓了解天下事的一個渠道。
當然,沈憶宸同樣還有著私心,那就是後世記者很多時候被稱之為「無冕之王」,就在於他們掌控了話語權。時代這玩意隻要誕生出來,不僅僅能幫助沈憶宸掌控話語權,還能結合他的身份去掌控儒家的「釋經權」。
「沈學」從今日狀況來看,確實在大明發展的如火如荼。可哪怕如此對於沈憶宸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朝廷中保守的傳統理學家,依舊占據著絕大多數。
有了時報的加持跟擴展,任何一家學派的傳播速度,都遠遠不能與「沈學」抗衡。可能一切順利的話最多隻要個三五年時間,就能把「經世致用」的學術思維給傳播到大明各地,從根本上解決人亡政息的弊端!
「邸報學生倒是了解,家父曾經在縣衙裏麵擔任過文書,經常要整理朝廷下發的諭令,然後謄抄下來公之於眾。」
「可時報這種,學生就沒聽說過了。」
嶽正謹慎的回答了沈憶宸的提問,他心中隱約能猜測到老師的意圖,卻不敢擅自做出定義。
「時報的傳播方式跟邸報一樣,不過內容卻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去把朝堂發生的事情告知百姓。除此之外還能把自己對於朝廷的理解刊登在時報上麵,就像現在大興隆寺士子們討論為師的《宗藩條例》,擇其精華部分發表出來公之於眾。」
沈憶宸這麼一解釋,嶽正瞬間就理解了「時報」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確實相比較以往公文性質的「邸報」,時報能更快速的傳播以及吸引天下眾人的目光!
理解了時報的本質,嶽正的思路立馬就被打開了:「恩師,除了刊登時政外,學生認為還可以刊登老師的科舉筆記,以及對於四書五經的集注,這樣能大幅度吸引文人士子爭相品讀,把‘沈學,的觀念深入人心。」
要知道沈憶宸在世人眼中,崇拜點除了治水平叛的赫赫功績外,還有一個堪稱無法撼動的核心點,那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三元及第,六元魁首功名成就。
沈憶宸在乙醜科的試卷,早就不知道被各大書院「出版商」翻印了多少冊,基本上大明文人士子人均一本。
如果沈憶宸能親自下場,把關於科舉考試的經驗,以及對於四書五經的講解注釋刊登在時報上麵,將毫無懸念的引發起一場風潮,不愁報紙名聲打不出去。
嶽正這邊的話音剛落下,何聞道那便即刻補充道:「恩師,學生也有一些愚見。」
「學術無高低之分,但說無妨。」
沈憶宸當即就給了何聞道肯定,先秦為何能出現思想狂潮,就在於百家爭鳴產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直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沒有了新鮮血液的諸如,整個華夏思維才愈發的保守腐朽,最終到程朱理學走進了死胡同。
時報的誕生,就是為了給思想碰撞提供一個場所,徹底打破儒家的固型思維。路起始於腳下,沈憶宸希望自己能給門生一個表率,那就是人人
皆可暢所欲言!
「大明千千萬萬百姓,能讀書識字者十不存一,如果僅是刊登朝堂之事跟文人筆記,那麼絕大多數的鄉野村夫根本就看不懂時報內容,時間日久就與朝廷的邸報無異。」
「學生認為,除了時政外還可以刊登、話本等等內容,讓說書人去更為廣泛的傳播給普通百姓,這樣才能做到哪怕出身於鄉野村夫,依舊能得知時報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