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南越,還在趙佗的領導之下,獨立成國。
趙佗手下,可是有三十萬大秦精銳,而且是百戰之師。
南越的地形也是易守難攻,漢王還真是顧不上南越。
得到長沙王的回信之後,英布信以為真,就隨他到了番陽。
結果,番陽人在茲鄉百姓的民宅裏殺死了英布。
英布之亂,這才最終宣告結束。
至於最後一個異姓王長沙王,一來是他的封地的確不大,二來是他相當會為人,沒有私軍,也經常去上貢,對大漢並無威脅,所以,劉邦倒是真的沒有征討他的打算。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途中路過故鄉沛縣。
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開懷暢飲。鄉民們還召集沛中兒童120人唱歌助興。
酒到濃時,劉邦彈擊著築琴,唱起自編的楚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讓兒童們跟著學唱。
劉邦邊歌邊舞,熱淚盈眶。
此時此刻,劉邦也是露出了真性情,心中有所感,有所悟,這才創作出了“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
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隻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了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衝天豪邁氣概。
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
這樣的榮歸故裏,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麵威風!
隻是,緊接著第三句,卻說出了劉邦此時真正的心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次征討英布,讓劉邦認識到了自己身邊猛士之匱乏,此次征戰,他也要禦駕親征,並且還受了重傷。
劉邦並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麵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不在日後他人覬覦中得而複失,回到故裏後,去哪裏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
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誌,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
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所以,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不得不說,此時此刻,劉邦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
而大風歌,則是直書胸懷,將他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您提供大神博耀的武廟至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