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還沒等範嘉航回答,列席會議的邵忠便搶先一步說道:“也就是說,我們都可以上艦了?”
“為什麼不能?”溫大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重新放下後繼續說道:“不讓我們上艦,怎麼拆船?難道讓那幫專家學者親自動手?”
聽了這話,邵忠就跟喝醉了一樣,臉上紅撲撲的,那興奮勁兒直接就上了頭,如果不是知道場合不對,強忍著,邵忠都想當場撒了歡蹦個野迪。
沒辦法,邵忠對於航母的癡迷簡直到了魔怔的程度。
當年還在中東地區擔任駐外幹部時,在紅海地區見到了穿越蘇伊士運河南下印度洋的美國“肯尼迪”號航空母艦,就被這種霸氣且威武的艦型給震撼到了。
就好像第一眼見看見了意中人,隻是短短的一瞬,就確定這人能跟自己過一輩子一樣,見到美國航母的一刹那,邵忠就堅信,航母就是他一生去挖掘、研究的方向。
問題是確定方向很容易,真正去研究卻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
國內一沒有航母,便談不上使用經驗和訓練水平;二沒有相關的建造計劃,就說不上建造建造方麵技術特點和作戰需求。
啥啥都沒有,怎麼搞?
有人說去國外。
問題是航母這東西到哪兒都是國之重器,是你想上就能上的嗎?
所以在當下國內,航母研究雖然被稱為所謂的“發展方向”,且得到部分首長的支持,可礙於現實的種種製約,著實沒有研究潛艇、大型水麵艦艇,甚至是中小型水麵艦艇吃香。
畢竟這些領域國內都已經有相關的型號,盡管不太先進,但總有些基礎。
反觀航母研究,除了跟著國外刊物人雲亦雲,也搞不出啥東西,以至於不少人都譏諷邵忠的研究方向是鸚鵡學舌。
沒有自己的東西,隻能翻譯外國文獻,東拚西湊,不是鸚鵡學舌是什麼?
每次遇到這種能夠事兒,邵忠都會據理力爭,有時候甚至勢單力孤,被人搶白的都流下男兒淚也在所不惜。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心甘情願的留在株江廠,實在是被搞煩了,準備沉澱幾年,再卷土重來,卻沒成想還不到一個月,人家株江廠就被上級指定為“墨爾本”號航母的拆解廠。
這幸福就跟心儀已久的女神突然答應今晚留你家裏不回去了一樣,差點兒沒讓邵忠的小心髒砰砰的跳出來。
其他人也都是一樣,看著興奮不已的眾人,溫大偉咳嗽了一聲,會場便安靜了下來,然後溫大偉以廠黨委的名義就開展“墨爾本”號拆解工作說了下重點方向。
各執行部門負責人趕緊把會議精神也記錄下來,等散會後,便各自傳達此次這次廠黨委會的內容以及布置各部門的細分工作。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株江廠將新建成的五萬噸幹船塢裏裏外外又檢查了一遍,同時對船舶製造廠廠區內的個配套設備進行了檢修。
其他配套的兄弟廠同樣圍繞“墨爾本”號的拆解開始忙碌起來。
與此同時,廠部招待所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從全國各地過來的船舶專家、流體力學專家、海軍部隊首長、相關科研院所負責人或研究員,他們無一例外都是衝著“墨爾本”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