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向著科研課題發起衝鋒!
“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改良”課題可以說是秦克至今為止遇到最難的應用科研類課題了,沒有之一。
哪怕是手裏的EDA設計課題和當初的操作係統課題,他也沒覺得太過困難,因為那兩個課題都有係統給的主要思路作為正確的道路指導,就像他要去某個地方,手裏又有了標好路線的地圖,缺的隻是親自駕車,慢慢地按著路線駛往目的地。
但這個“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改良”課題不一樣。
秦克隻知道大概的正確方向,但路怎麼走,要經過哪些地方,則是一片模糊。
“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改良”課題和別的科研項目一樣,都是以理論為基礎,不斷地實驗、試錯,總結經驗並重新提出新的假設猜測並再次通過實驗驗證……實驗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但這個課題的難點並不是實驗操作,畢竟秦克和寧青筠一天就能掌握具體的實驗操作了,哪怕是天賦不如他倆的研究生,也頂多花一周時間,也能熟悉操作實驗所需的全部設備了。
它真正難的是可供選擇的麵太廣,比如從形狀厚薄方麵進行改良,怎樣的厚薄怎樣的形狀才能解決這個電疇翻轉能壘引起的損耗問題?厚薄的問題就得精確到微米級別,形狀更是千差萬別,種類萬千。
又比如摻雜特殊元素的改良,可供選擇的特殊元素太多了,元素表裏的金屬元素就有金、銀、銅、鐵、錫、鉑、汞、鋁、鋅、鈦、鎢、鉛、鎳等90種,多數金屬元素都能生成氧化物,而氧化物又分為堿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過氧化物、超氧化物、兩性氧化物,更別說還有多種金屬元素同時摻雜的方案。
而且與“條條大道通羅馬”不一樣,通往這個課題最優終點的路隻有一條,其餘的路要麼錯的,要麼就是到不了最優終點,隻能勉強到達中途的某個地點便無法再向前。
秦克翻閱過課題的詳細資料,知道何良傅教授已憑著理論推導,讓博士後霍光新帶著團隊,將最可能的幾百種方案都試驗過了,卻依然未能解決這個難關,何良傅教授甚至曾推翻過前期的成果,從一開始重新設定實驗思路,但走到最後依然卡在這個電疇翻轉能壘引起的損耗問題上,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始終達不到課題要求的合格線。
換而言之,目前這個課題隻朝著最優終點前進了一段路,但離半途的合格點都尚有距離,更別說最優終點了。
秦克輕輕吐了口氣,緩緩合上筆記本電腦。
第五次看完了全部的課題資料,他也沒找到新的靈感。
早上時,他就通過實驗數據和現有的課題理論資料,完成了第一個版本的數學建模,並通過微光編成了程序,但實際出來的推演效果並不理想。
還是剛剛說的問題,涉及到的可能性太多了,同時涵蓋了物理材料學和化學材料學,而數千次的實驗數據在這天文數字般的選擇可能性麵前,顯得太過單薄渺小。
何況現在對於材料學,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理論與學派,更使得這課題的難度提高了。
但這些困難非但沒讓秦克感覺氣餒,反倒激起了他的鬥誌。
要起碼降低20%左右的消耗才能達到合格線,整整20%啊……有難度,有挑戰,有意思!
秦克轉頭問旁邊的寧青筠:“筠兒,你有沒有什麼好建議?”
寧青筠一個早上都在翻閱著分子相關的理論,如分子共價鍵理論,雜化軌道理論,分子軌道理論等,這都是課題相關的,秦克已通過“思維共鳴”教給她了,她翻閱理論資料主要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嚐試能不能完善秦克早上寫好的第一版數學模型。
少女撥弄著鬢邊的發絲,眸子裏還隱約殘留著昨晚的嫵媚,但神色已變得認真無比。
這是完全進入了科研狀態的寧青筠。
“從咱們早上的嚐試來看,想憑借目前的實驗數據,建立個大的數學模型來尋求突破是不太可行了,我提議,還是要先建立幾個小模型,逐一將難點擊破!”
秦克一想也覺得有道理,建立小模型,目前的實驗數據就相對有效了些。
看來自己別想著幾天就解決戰鬥,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了,能在一個月內搞定就是大成功。
“好,咱們先把第一個方向細化為兩個數學模型,我們一人負責一個。”
秦克讓寧青筠負責建立“從厚薄方麵進行改良”方向的數學模型,他則專攻“從形狀方麵進行改良”方向的數學模型,相對來說,前者容易點,後者更困難。
說是容易,也隻是相較而言,從目前的實驗數據來看,弛豫鐵電薄膜材料的性能與厚薄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呈現不規則的曲線變化關係,而且實驗樣本的“顆粒度”不足,使得這種曲線變化關係更顯得雜亂,想建立數據模型並不容易。
幸而寧青筠特別有耐心,而且數學基礎紮實無比,她圍繞著實驗數據寫寫算算,抽絲剝繭般發掘數據當中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