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明天會更好(1 / 3)

第641章 明天會更好

第二天,秦克一行人在早上六點半便啟程了,為的是避免正午時分的烈日。

原本出門時還頗有些涼意,但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太陽升了起來,沙漠裏的氣溫便開始急劇上升,風沙也變得強烈,塔克拉瑪幹沙漠裏漫天都是飛舞的黃沙。

到早上九點多時,四周金黃色的沙海已隱隱散發出灼熱的氣浪,汽車的中控台上顯示外麵溫度已接近37度,超過了人類的正常體溫。

如果是徒步前行,或者是像古人那樣騎駱駝,在這樣的高溫下估計不到五分鍾就會熱得汗流浹背體能急劇下降,半小時內大多數人會中暑昏迷。

幸而秦克一行人都是乘坐氣象站安排的巴士,走的也是公路。

是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已建成了三條公路,其中一條公路能通到氣象觀測站的附近。

這些公路主要是為了開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以及連接幾座比較大的沙漠外圍城市。這是人類挑戰自然創造下的奇跡,托這三條公路的福,廣闊的沙漠多了不少生機和活力,也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

目前秦克他們走著的公路就是其中一條,這條公路按照一級公路的標準設計,采用了許多國內獨創的技術,路基是用風積沙填築,道路兩側七十多米的範圍內還以網格的形式種植了大量的沙拐棗、梭梭、檉柳等固土防沙的植物,來保衛這條沙漠公路。

盡管如此,現在行駛在公路上,依然需要碾過路麵上淺淺的沙層,為了防止打滑,司機開車的時速不敢超過八十。

大巴的所有車窗全部緊閉,風沙打在窗戶上發出接連不斷的“吡啪”輕響,雨刷不斷地甩動,將車前窗大玻璃上的沙塵掃開。

車輪碾起的沙塵轉眼間便彙入到呼嘯而過的風沙之中,放眼望去,除了公路兩邊有一抹覆蓋著黃沙的綠色外,就是枯黃寂寥的沙海世界,而公路上的車輛也屈指可數。

博士後鄧兆亮看著公路兩旁曬得有些蔫巴巴的植物們,感歎道:“如果沒有車,想徒步橫穿沙漠簡直就是挑戰不可能。”

氣象站的接待員鄔佑文讓司機將車內的空調調低一點溫度,然後道:“是啊……據說在開建這條公路時,沿途不時能挖到一千多年前的骸骨,估計都是以前走絲綢之路而倒下的商人。”

鄧兆亮旁邊座位的徐加興問道:“看著公路上車流很小,平時也這麼冷清?我還以為有了公路,應該會比較熱鬧點。這樣走半天也難得看到一輛車,讓人有點瘮得慌。”

鄔佑文解釋道:“春季秋季以及冬季,車流量還是挺大的,尤其是通往油田方向的貨車很多。不過現在是夏天,公路裏基本上以貨車為主,私人汽車就會少得多。而且這些天都一直有發布公路高溫與沙塵暴預警信息,出行會有一定的危險,如果沒必要,一般人都不會選擇在這樣的時候穿越沙漠。”

“你們平時換班都得這樣來回一趟?真是太不容易了。”徐加興佩服道。

鄔佑文不好意思道:“其實我也很少在夏天穿越沙漠,我們氣象站都是春秋兩季換班一次,平時夏天都隻是呆在氣象站裏,沒有緊急情況不會離開。”

這時眾人已深入到沙漠的腹地,從灰蒙蒙的車窗向外望去,能看到一座座類似金字塔的巨大沙丘,屹立在風沙之中,最高的估計能有六七百米,而到了這裏,風沙也變得更加暴烈,漫天都是呼嘯的沙塵,讓人心悸於大自然的偉力。

車裏的眾人都有些緊張起來,連鄔佑文都臉色微變,司機倒還算鎮定,安慰眾人道:“大夥兒不用擔心,我在這裏開了十幾年的車,更大的沙塵暴也見過,今天這隻算是普通檔次的,不影響開車。我們馬上要離開公路了,再走一段小路就能到達氣象站。”

他一邊說著,一邊減緩了車速,因為外麵的能見度已降到了百米不到。

不一會,大巴從公路的拐彎處駛出,進入了一條較小的瀝青路。這顯然是專門為氣象站修建的,路況自然及不上原本的主公路,四周的防沙用的是紗網,而不是綠植。

大巴開始顛簸起來,寧青筠緊緊地握住秦克的手,小臉上難掩的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