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耐心道:“原本我和青筠在流體力學實驗室裏就設立了一個‘厄爾尼諾現象研究團隊’,由一個叫匡鬆林的博士負責,匡博士根據我倆的研究計劃,帶隊進行了很多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的深入研究,但都是基於夏國氣象中心提供的氣象數據,隻能判斷出在今年六月時有31%左右的概率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後來今年二月,歐洲氣象中心依約對我和青筠共享了有關氣候異變、極端天氣的全部數據,我和青筠便決定親自帶著匡鬆林團隊對原本的厄爾尼諾預測模型進行優化……”
說到這裏秦克微歎道:“不得不感歎,歐洲在氣象數據方麵實在遠遠比我國的數據詳細得多。得益於對這些龐大的、數十年積累下來的異常氣候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使得我和青筠發現了不少新的因子,建立的預測模型也越來越完善,才最終達成目前相對準確的預測成果。”
夏國在氣象氣候方麵的研究實在算不上先進,別的不提,光是氣象衛星的數量就與西方國家差距懸殊。
米國的氣象衛星有接近3000顆,歐洲的總數稍遜於米國,但差距很微小,而夏國才有多少顆氣象衛星?21顆!連人家的零頭也追不上。
而且在分辨率、靈敏度、可靠性方麵,米國、歐洲的氣象衛星也勝出夏國的氣象衛星太多……比如歐洲去年年底發射的第三代成像衛星,獲取的數據量是第二代的100倍,傳送到地麵圖像將比第二代的精準度和穩定性提升一倍,幾乎實現了實時刷新,它還搭載了首台被稱為“閃電成像儀”的雷電探測裝置,能辨別出嚴重雷雨等極端天氣的演變趨勢並提前進行預警。
夏國呢?第二代氣象衛星的技術都還沒吃透,第三代氣象衛星才剛剛開始“畫藍圖”……
硬件方麵的差距就如此明顯,更別說理論方麵了,超過九成以上的基礎理論都來自於西方國家。
起碼在氣候氣象方麵的研究,夏國還有很長的追趕之路。
這也是為什麼秦克和寧青筠頂著全世界質疑的壓力,成功預測了這次厄爾尼諾後,CC1台激動地插播新聞進行“炫耀”的原因。
——實在是落後太多,好不容易看到了彎道超車的希望,國家又怎會不激動不興奮?
但如果秦克不是在去年與歐洲氣象中心建立了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能拿到那邊提供的海量數據,還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想做到這麼精準的推演和預測幾乎不可能。
當然,秦克和寧青筠能在短短兩個月內取得這麼大的進展,也與流體力學實驗室招到了大批出色的科研人員、提供了強大的助力有關。
寧宗訓聽得很認真,聽罷又問道:“小克啊,你和青筠有沒有寫關於這次厄爾尼諾現象詳細的預測報告?包括如何建立預測模型、裏麵有哪些你剛才提及的因子?”
秦克暗想,自己嶽父對於氣候異常的關注度果然很高,不知道他和嶽母的研究所,對這個全球氣候異常的研究有多深入?
但這些高度保密的研究資料肯定是不會與他共享的。
秦克也不太需要就是了,他甚至有信心,自己的研究成果可能已超過了嶽父嶽母研究所裏的研究成果。
如果他沒猜錯,嶽父嶽母在那神秘研究所帶隊研究的核心項目,就是那段神秘信息裏記載著大概設計思路和技術原理的“諾亞方舟”和“空中堡壘”,而不是全球氣候異常。
哪怕有團隊在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但不會是主要研究方向,畢竟前麵也說了,夏國在氣象方麵的水平落後太多,想找到氣候異變的根源實在太難了,不如根據相關的藍圖信息,研究“諾亞方舟”和“空中堡壘”來得實際和靠譜。
秦克一邊想著,一邊取出一份剛打印出來沒多久的厚厚文件道:“有。這是我最近抽空整理團隊數據和研究成果寫出來的論文,裏麵詳細寫了我和青筠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的最新研究成果。”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變化及其未來影響推演》?”寧宗訓好奇地接過,一作是秦克、寧青筠、匡鬆林,二作則有幾十人之多,估計秦克將這個厄爾尼諾團隊的其餘人都列為二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