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們對於車馬勞頓非常不滿,往來於大周廣袤土地上的官員們難道就不用承受這樣的辛苦麼?大家都一樣。
甚至百餘年前,朝廷內部就研究過遷都的事情。那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筆開支,大到令真正能決定遷都的大臣們膽戰心驚的一筆開支。
令朝廷熄了遷都心思的還不光是遷都費用,一旦遷都,朝廷需要花費幾年乃至十幾年時間來解決遷都引發的內部混亂。
如果錢,還能通過各種稅收等手段解決。內部大混亂都是正常華夏朝廷所極力避免的。更不用數年乃至於十數年的混亂。
大周皇帝李長遠陛下並沒有立刻表態。皇帝陛下一直認為,皇權與朝廷絕非一體。皇權是朝廷的一部分,兩者是一個鬥爭加合作的關係。
大周國會代表的則是民意,民意又是另外一股力量。這股力量與皇權與朝廷同樣是鬥爭加合作的關係。所以皇權作為權力核心,能夠有效利用三方關係,就可以穩固皇權,並且推動大周的發展。
國會的特點是缺乏核心。當然了,如果國會有了核心,皇權與朝廷就得聯手打掉這種核心不可。這是00年來的經驗。
但民意畢竟是民意。在大周00年的曆史中。國會的確被當過擺設,國會裏麵也出現過大量扯淡的事情。譬如,在士紳製度沒有被李長遠陛下徹底解決之前,士紳出身的國會議員的確提出過非常多在當下看來完全是扯淡,甚至是罪孽的提案。
但國會畢竟存在了00年。積累了非常多運營手段。譬如,最早的時候,每一個議員提出的提案都要進行討論。後來因為這樣的討論太過扯淡,最後形成了一定數量議員聯名的提案才能進入討論的規定。
不管遷都這件事本身多麼不具備可執行性,但遷都提案得到了近三成的支持。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信號。
內閣成員們都看著沉默不語的大周皇帝。李長遠陛下收回心思,繼續道:“關於軍工生產企業付款的提案。內閣怎麼看的?”
這個問題一出,一眾內閣成員立刻看向工部尚書。工部尚書爽快的答道:“聖上,工部的貨款可都是按規定發了。驗收的事情本就不易,驗收成員負擔極大責任。他們難免怕擔責任,格外用心些……”
一番話完,工部尚書完全無視其他尚書甚至是丞相的目光,就仿佛國會提出的問題根本與工部無關一樣。
與那些民間的演義中描述的顢頇大臣不同,能混到尚書位置上的官員不僅不顢頇,甚至都是千年老狐狸。
對於所謂拖延付款的問題,即便是禮部尚書都很知道個大概。這次提出關於工部付款提案的議員,基本都是南方。他們遠離北方皇權核心,付款肯定會有些問題。如果是北方的企業,肯定知道找什麼人來解決問題。
南方的企業也不是不知道該找人,但他們不可能掛到北方企業下。而南方負責這方麵事情的,是百餘年來皇帝們安排的人。在皇帝表態之前,這幫老狐狸們怎麼可能跳出來試探口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