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民間鑒寶(十)(1 / 2)

“劉老師,能給在場的觀眾朋友們介紹一下關於青銅鼎的知識嗎?”

劉佳拿著話筒擠到專家們的中間,作為一個現場類別的節目,是很需要主持人和專家的互動的,劉佳對時機把握的很好。

“當然可以,古代的鼎本來是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的,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並在上麵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可謂是無價之寶。

因為青銅鼎上的銘文,經常會記載商周時代的典章製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曆史文物。”

劉老師的話深入淺出,將青銅鼎的曆史其價值所在,都用簡單明了的話語闡述了出來,讓台下的觀眾聽得津津有味,話聲剛落,就傳來雷鳴般的掌聲。

莊睿這時已經坐回到自己的桌子後麵,劉老師的話也讓他加深了對於青銅器的了解,心裏正思量著回頭也去收個幾件擺在家裏,這玩意雖然時代長久了點,不過總比那些陶瓷書畫類的古玩容易保存,應該數量不會太少吧。

“劉老師,那現場這件青銅鼎是個什麼來曆?能值多少錢呢?”

劉佳的這個問題,也是現場所有人都想知道的,尤其是能值多少錢,從廣義上而言,古董的珍貴之處,就是直接體現在它的市場價值上的。

“這是件典型的戰國時期青銅鼎,已經失去了鼎最原始的意義,而是作為一種禮器的存在,供在家中觀賞所用。

戰國時期的青銅鼎,從市場價值上來說,比之夏商周三代的要低出不少,不過這件青銅鼎器形古樸雅典,保存完好,包漿厚實,還是價值不菲的,至於能值多少錢,還是讓咱們京都拍賣會的錢總來給大家說吧。”

劉老師說完之後,把手中的青銅鼎交給了身邊的錢總,這物件的價格,沒有實物參照,他還真不敢胡亂估價,還是交由專業人士吧。

錢總經理接過青銅鼎後,臉上苦笑了一下,說道:“劉老師,您這可是將我的軍啊,這物件……”

“怎麼了?錢老師,這東西不值錢嗎?”

青銅鼎的主人看到這兩位專家在說到價格的時候,有些相互推諉的意思,不由著急起來。

錢總笑著搖了搖頭,說道:“那倒不是,隻是青銅器是受國家文物部門保護的,不準隨意在市場交易和上拍,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銅器拍賣,是相關部門依據對《文物法》的執行,上拍必須是1949年前出土的,並有明確著錄的才可以。

這樣一來,拍品數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而且在價格上,浮動也很大,不過由於國內文物部門對青銅器一直采取不開放和加強監管的政策,導致國際市場對中國青銅器的拍賣反應強烈,高價頻出。

在2001年的時候,美國紐約佳士得藝術品拍賣會上,商代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就以924萬美元天價成交,成為青銅器拍賣曆史上的神話。”

錢總就是在拍賣行裏廝混的,對於國內外各種珍貴古玩的交易情況,了如指掌,在隨口介紹了幾句青銅器的市場行情之後,指著這個三足青銅鼎說道:“這尊戰國三足青銅器,器製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雖然沒有關於它的曆史明確著錄,無法上拍賣會,但是價格應該不會低於六十萬元RMB,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錢總的話讓持寶人眼睛亮了一下,不過繼而又顯出了失望的神色,這東西雖然好,但是無法拍賣啊,他也不認識什麼藏友玩家,難不成就將這物件供在家裏?那還要每天提心吊膽的,得不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