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飛帶來的東西雖然鄭重其事的用紅綢包著,但是對李誌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神秘可言。隻要是金銀銅鐵等所有礦物質成分的東西,他隻要掃一眼便能立判真假。
要不是不打開紅綢包裹的銀錠怕邵飛起疑,李誌現在就可以告訴他東西真假。等桌子上的銀錠停在李誌麵前,他才裝模做樣的詢問邵飛:“邵總,這東西我可以上手?”
這雖然是行內的規矩,但是像邵飛彭剛這些人他不明白呀。邵飛笑著說道:“李總你就別客氣了,我們大老遠的跑來找你,不就是為了讓你幫我們鑒定一下東西的真假嗎?”
李誌不以為忤,微微一笑對邵飛說道:“邵總,能說說這東西的來曆嗎?”邵總隻是開口說話,李誌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像他們這樣有錢有勢的大老板,也許就是花錢圖個樂嗬。
邵飛倒不拿捏,很爽快的說道:“東西是我在陝西的時候收上來的,當時一位衣著破爛的老大爺在我酒店附近擺攤,我看他愁容滿麵的便上去問了一句,哪知道他就掏出這麼個物件,說他80多歲的老父親得了重病,急需籌錢,我一聽當時就收下了。”
“嗬嗬……邵總善舉,但願你收的東西是開門物件。當時花了多少錢收上來的?”李誌微微一笑,蹲坑埋雷的故事多了,不信你去潘家園瞅瞅,帶著螺絲釘的工藝品都能給你說出一個委婉動聽的淒美故事來。
“沒幾個錢,當時花了5萬多點。李總的意思是?”邵飛眨巴眨巴眼,但願收的物件是真的?這話聽著怎麼這麼不對味捏?
李誌輕輕地打開了綢包,裏麵包的果然是五十兩的船型銀錠。單從包漿上看東西不假,入手分量也對。包括銀錠的顏色以及銀子的成色都能證明,這東西是清朝時代的東西。
船型五十兩大銀錠上可有嘉慶太原穀字樣,說明這銀錠的出處。應該是嘉慶年間在太原一代流行的東西。銀錠的上麵光滑,底部充滿蜂窩狀不規則的氣泡,證明這東西是範鑄的物件。
蜂窩狀的氣泡內明顯的有鑄造遺留下的氧化層,和逐漸向上遞減的緊密的光滑麵,這些都說明是前人製造的老物件。看完手中的銀錠之後,李誌重新把銀錠包好示意邵總取走。
彭剛是爽快人,可不像邵飛那麼沉得住氣。見李誌皺著眉頭不說話,他便焦急的催促:“李總,咱們可都是朋友了,是死是活你給個痛快話,別這樣磨人行不行?”
邵飛也覺得李誌有點不爽快,這東西他們是外行,這才求到你跟前。東西看完了,是真是假你說一聲,何必弄得欲言又止的樣子,讓人等的心裏著急。
“邵總,東西是真東西,不過就是年份短存世量大,而且還是小地方出的東西,恐怕沒有什麼收藏價值。”李誌斟酌了一番用詞,才把話說的非常委婉。像邵飛這種身份的人,錢根本就不是事兒,重要的是那點可憐的麵子。
邵飛真是棒槌,想了半天也沒弄明白李誌話裏的道理。“李總,東西既然是真的,也是老物件,它怎麼可能不值錢?或者說,沒有收藏價值?”